奮鬥,如果你直接接觸學生,可以很深刻地感受到這一點。我舉一個例子,我每年給清華大學、交通大學,甚至給同濟大學的一年級學生講“土木工程概論”,這門課的最後一講就是講的素質。而素質的第一條,我說非常重要的就是要熱愛自己的祖國。講這一條的時候,我曾經舉過幾個例子,講到我的同學是怎麼在西北奮鬥了一輩子,也講到我的學生從國外拿了博士學位回來以後,到現在還念念不忘他自己的家鄉,甚至還希望可以到家鄉去工作:“清華大學不缺副教授、教授,但是我們家鄉缺我。”我講這些例子的時候,一年級大學生,清華的、交大的、同濟的有很多都掉了眼淚。就是說,年輕人是有一腔熱血的,問題是,為什麼這腔熱血沒有爆發出來呢?沒有變成他們現在應該有的一個非常好的精神狀態呢?我覺得這是我們教育上的問題。社會在進步過程中必然會有各種各樣的影響。我們現在是開放的社會,教育將面臨更大的挑戰。大學生的素養問題,不能責怪年輕一代。
第40節:減少思想教育的痕跡
熊丙奇學生需要引導,可我們的老師並沒有給他一個比較好的引導。你能不能對老師如何引導學生談一些看法?我們的現狀如何?我們的老師應該怎樣為人師表?
劉西拉對老師來講有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在今天是否需要對學生加強思想教育?有沒有這個意識?是加強思想教育,還是放任自流?不管你教什麼課,所有的教師都要想想,你有沒有這個觀念。
熊丙奇這個問題很關鍵,提起思想教育,很多人首先會想到這是“兩課”老師的事情。
劉西拉我不同意這些人的說法。這對“兩課”老師來講壓力太大了。我們現在是在開放環境下進行思想教育。開放環境最大的特點就是整個世界都擺在你的面前。開放環境下的思想教育最大的特點是什麼?就是不能灌輸,而是要在比較中鑑別。在開放環境中比較,在開放環境下鑑別。透過比較,找出我們現在要走什麼道路,怎樣規劃自己的未來。如何在比較中鑑別,我們現在還不大熟悉。以為就是靠上課,就像過去一樣,馬克思主義是灌輸進去的,我就拼命灌,以為這樣就可以了,實際上這是不對的。有的“兩課”老師,認為現在這個只能靠灌輸,這也值得研究。我跟同學講“土木工程概論”,有人說你在做思想教育工作,可我從來沒有講這是思想教育,我講“土木工程概論”,講我的同學和我的學生,他們選擇什麼道路,我跟他們講這個就可以了。我想,作為一名教師,你是不是有這方面意識,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第二個問題是,你既然有了這個意識,就要尋找思想教育的載體。你必須要找一個載體,不要在那裡空洞地講理論。空洞地講理論,很多學生不願意聽,我坐在那裡也不願意聽。比如我講“土木工程概論”,我要讓一年級學生一進入這個領域,就知道他們從事的是什麼事業,讓他們知道這個事業對國家發展有多麼重要的作用,他們今後將對國家和社會有哪些作為。這門課就是一個載體,這就是我尋找的載體。
熊丙奇這麼說的話,我們現在很多專業課老師都有載體,因為他在給學生上課。可我們發現很多課現在學生不想上,他們認為上這個課沒有用,認為上這種課是浪費時間。
劉西拉我曾經聽過一個書記做報告,當時我是系主任,是從報告廳後面進去坐在學生中聽這個報告的。我看到周圍有不少同學在做課外作業,有的聽著託福聽力。書記在上面做報告,但是他們基本沒有聽。他們出席了,可是沒有聽。我回去跟這個書記建議,我說你這個報告還不如不做。我建議他可以租幾部大客車,把這幫學生裝到北京遠郊,到張北地區,到貧困山區去看看那些缺碘的村莊。一個村裡很多的痴呆症,你就帶他們在村子裡面走,不用說什麼話,你帶他們走一圈。回來再看看長城內外,當年抗戰的地方,然後回到學校。一天工夫,你不用做任何報告,學生就可以談出很多體會,這個不是很好嗎?你做了半天報告,大家聽著託福,做著課外作業來聽你的報告,這個沒有意思。所以,你要想辦法改變一下,採取一個新的辦法,讓大家在不知不覺當中就可以得到很多收穫。但是你自己首先要有這個意識,再去找到一個載體。
第三個問題是什麼?是要減少思想教育的痕跡。我能體會同學們為什麼不大喜歡今天誰來給我們做一個政治報告,或者一定要叫我們做什麼。我們要減少這種做法。你不要老是以一種教育者的身份,擺出“我對你進行思想教育”的架勢。我反過來問你,這些問題你是不是都搞清楚了?包括在市場經濟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