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得《傅雷家書》長達十餘年都是暢銷書,說明什麼?說明這樣的家庭教育,這樣的父子關係,在今天社會的千萬家庭中已經很難找到了。這是高等的家庭教育,至於草根性的家庭教育,在我幼年童年時期還無所不在,工人農民的家庭教育都比今天好得多,因為歷史的根脈還沒有被全面切斷。我相信今天一個資質良好的學生,其實得自良好的家教。你要知道,孩子的第一個老師就是他的父母,他的長輩。我只受過小學教育,我之所以是我,全靠我父母給我的教育。
作者補記今天的家庭,子女與父母的關係,只有簡單的學習關係。家長一見孩子,就問考了什麼,考了多少分,在班級上排第幾名,佈置了什麼作業。似乎除了這些,就沒話好說了。這種畸形的以分數而非親情為紐帶的關係,打碎了父母在孩子心中的溫暖記憶。而很多家長,看到孩子那麼被折騰,也很心痛。可是他們沒有辦法。有一次,我在地鐵上看見一個青年男子抱著一個昏昏欲睡的小孩,他告訴我,是送孩子去上興趣班,他說,現在的競爭太激烈了,你不學早一點,不比同齡孩子多學點,怎麼可能出類拔萃呢?他5歲的孩子已經可以做除法了,而且他還利用雙休日讓孩子上了三個興趣班。
原因3:沒有文化的教育機制
許多教育檔案通篇都是一本正經的錯誤詞語。假如拋棄我們用慣的這些詞語,我們已經不會說話。
“請××處長講話!”“請××局長講話!”“請××科長代表××致辭!”……
這是某個幼兒園慶祝“六一”活動前20分鐘的內容,講話的領導一個個祝賀小朋友節日快樂,感謝幼兒園的老師、阿姨為祖國培養好苗苗。講話的時候,會場鬧哄哄的,準備看孩子表演節目的家長不耐煩地聽著講話,到處走動。聽不懂叔叔、伯伯講話的3歲小兒不領情地哭起來。
真不知道這個慶祝活動是給小朋友們辦的,還是為幼兒園領導,抑或是那些講話的領導辦的。一個半小時的“六一”慶祝活動,用得著這麼多領導講話嗎?讓孩子們好好玩,不是很好嗎?
沒有領導講話,孩子們還是玩不了,接下來的節目,基本上與玩無關。表演背誦《三字經》,現場作畫,速算,彈琴……主題變成了展示教育成果。這估計是給爸爸媽媽看的,你看幼兒園辦得多好,孩子會背,會畫,會算,這樣的起點,今後升上好學校肯定沒有問題。這同時也是給領導看的,現在的幼兒園比以前的幼兒園質量高多了,中班孩子就相當於小學一年級水平了!
節日的真正主角呢?孩子的天性呢?
這樣的教育,有時想想,如果不接受可能更好。因為對於一個人一生十分重要的東西……健全的人格塑造,正在這種教育中喪失,而失去的,就再也找不回來。
對話觀點:
現在許多教育者根本不愛教育,不愛孩子。
我們的教育政策中有什麼真正的“教育思想”、“教育觀點”,它只是一系列“政策”,一系列“硬性規定”,那不是思想,不是觀點。
目前種種措施不是在辦教育,而是在辦政府。
對話人:陳丹青
熊丙奇很多學者認為,我國曾經出現過世界一流大學,抗戰時期的西南聯大可以說是世界一流的,雖然辦學條件十分艱苦,但她培養了很多非常傑出的人才,出了兩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試析西南聯大對當前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啟示》,肖瑋萍,《交通高教研究》,2002年4月。)
陳丹青我訪問老畫家吳冠中,問他抗戰時期在杭州藝專的經歷,他說就是不斷逃難,可是逃難途中,他們還鬧學潮,推翻了兩任校長,可見當時的教育也有很多問題。但當年中國有很偉大的教育家,真正的教育家。我們今天只有教育長官,有大學校長,沒有教育家。你能告訴我今天誰是教育家?今天的社會承認哪個人物是偉大的教育家?
第9節:一格一格降人才
熊丙奇你覺得教育家應該以怎樣的標準來衡量?
陳丹青我們看看南開大學張伯苓的傳記,看看北大蔡元培、清華梅貽琦的歷史,就知道什麼是真正的教育家。我們別去談什麼高深的教育理念,舉個小小的例子,當年張伯苓推出“三點半”政策:下午三點半後,所有同學不許留在教室裡,都要出去運動,出去玩。他自己常和學生一起打球。他是體育家。
熊丙奇推出這一政策的目的是什麼?
陳丹青他懂得什麼叫做教育。中國人講究“有為”,也講究“無為”。真的教育家懂得在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