恕�
熊丙奇根據你對我國高等教育的瞭解,我們用多少時間能建成世界一流大學?
楊福家這個很難說。建一流大學與國家的經濟形勢有密切關係,即使經濟條件許可,如果沒有大的改革舉措,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學也很困難。
熊丙奇我很反對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有一個時間表的做法,尤其是有的學校領導向外宣佈,到多少多少年把學校建設成世界一流,這會導致急功近利的行為。而且,決定你是不是一流,要由社會來評價。建設世界一流大學不是目的,培養一流的人才,做一流的科學研究,則是我們時刻應該做的。當你培養的人才達到一流水準為社會做出一流的貢獻,你的教師做出眾多國際一流的研究,你的一流地位自然就確立了。
原因8:躲不開的歷史
大學生,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早已習慣了整個體制在他們生命中的作用,他們已經有一種……我不知是抗體還是接受體的生理機能。總之,他們的身體裡充滿“體制”這貼藥劑。
在大學裡,有三種人,因為他們不同的說話態度,決定了他們不同的命運軌跡。
第一種人,約佔40%,有點地位,有點權力,有選擇地說話。領導面前,口吐蓮花;佈置工作,口若懸河;討論問題,東拉西扯;面對矛盾,無可奉告。這種人,可以自嘲自己說的是馬屁話,閒話,無關緊要、娛樂大眾的話,可在他們心裡,這才是最管用的話。
第二種人,約佔60%,沒有地位,沒有權力,不說話。別人希望他說的,他認為是假話不喜歡說;別人不想聽到的,他認為是真話說了也沒有用還可能惹事。這種人,看透了人生,明白了很多道理,堅持少說話,少寫字。因為寫錯字,說錯話,就麻煩了。
第三種人,剩下的不到1%,遊離在主流圈子之外,可能有那麼一點本事,亂說話。看不慣什麼就說什麼,不顧物件,不顧場合,亂開炮。這種人,在很多人眼裡,基本上就是個“傻蛋”,大家知道不說的真話、實話,卻以為自己聰明搶著說。
在問題面前,第一種人沒話說,第二種人不說話,只有1%的第三種人在亂說話。
對話觀點:
經濟出錯,立即見效,立即付代價;教育出錯,則不易覺察,它的代價,要很長時間才能顯現。
我相信會有一些海歸在想:你這樣說是不對的,你這樣做是錯誤的……真的,我一點不希望情況像我說的那麼糟糕。
這五十多年的歷史成功地教會大家選擇沉默……明天取決於今天,今天是被昨天決定的。我們很難繞開歷史,但是我們又很難談論歷史。歷史造成今天的問題,然後歷史躲開了。
對話人:陳丹青
熊丙奇能不能這樣說,因為我們今天身處教育,所以看到的教育問題會比較多,事實上,在經濟領域、外交領域,也有一些問題。比如說國有企業改革,也牽涉到行政管理問題。
陳丹青不一樣。一方面,意識形態問題在經濟領域沒有像在教育領域這麼敏感。另一方面,經濟出錯,立即見效,立即付代價;教育出錯,則不易覺察,它的代價,要很長時間才能顯現。
第23節:大學的問題
熊丙奇提出問題,其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我一直在想,大學的問題,有沒有辦法解決?
陳丹青我看不到解決的辦法。
熊丙奇既然改變不了現實,那麼在當前的體制中,老師該怎麼辦?有人說,陳丹青先生你可以選擇辭職,你可以逃離,因為你有本事,但很多老師是不能逃離的,他們甚至想方設法積極維護這樣的體制,希望可以成為這個體制中的紅人,希望把這碗飯吃得更好。對學生來說,學生也不能逃離,哪怕教育質量很差,除非有留學的機會,他只能在這裡讀書,拿一張文憑,每年的高考熱和考研熱就是一個例子。簡單地說,就是學生和老師在這樣的體制下該怎麼辦?
陳丹青我無法告訴大家該怎麼辦。對繼續教書的老師們,我只能說,好好混下去,不要把飯碗砸了,千萬別學我。
熊丙奇為什麼跟他們這樣建議呢?
陳丹青我從小就記住毛主席青年時代的名言:“世界上什麼事最大?吃飯的事情最大!”……我們除了是“教師”,還是“人”,人要活下去。我對學生能說的就是,好好上學。我一直說,最有效的教育是自我教育。今天能夠考進大學的大學生,比千千萬萬沒機會受教育的孩子,幸運太多了。你去看看那些在餐館工作的女孩,看看在大樓裡做保安的小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