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到哪裡去上課?
楊福家我反對學校蓋超高大樓,但絕對不反對學校為滿足教師、學生因學習、研究需要而建造的大樓。這樣的樓要蓋得人性化。美國得克薩斯大學2004年11月18日,有一個重大的儀式,就是兩幢大樓同時開工。一幢大樓是德州儀器公司投資30億美金在學校旁邊建設的二層大樓,這是一個晶片工廠。另外一幢樓是投資8500萬美金在校園內建設的一幢四層建築,建成後它將用於自然科學與電氣工程研究,發展奈米科學以及其他交叉學科,成為美國最先進的大樓之一。在這裡,各學科交叉,科研人員最容易接觸,相互來往,交流學術思想。就在大樓開工儀式前,學校在SCIENCE雜誌上發表了一篇奈米科學的研究文章。
中國的大學要不要造這樣的大樓?當然要!應該按照需要多造實用的高科技大樓,特別是在今天的中國,90%以上的大樓是在高耗能的情況下運轉,智力集中的高校應帶頭建造生態節能型大樓。寧波諾丁漢大學正在考慮設立培養研究生的生態建築專業。
熊丙奇我們的大樓建設,沒有考慮到人性化、學術化設計以及以教授、科學家為中心的管理。比如,有的大學,有的大樓寧願空關著,也不肯分配給教師,而是按規定教授一人一間,副教授兩人一間,講師三人甚至四人一間,即便有了大樓,教師也不能做到一人一間辦公室,這怪不怪?還有的大樓,規定晚上十點以前教師、學生要離開,樓下的職工要來清理,說是方便管理,為了安全,可是很多教師這時正研究得起勁呢!所以,沒有以人為本的思想,再多的樓也發揮不了作用。
楊福家大學的發展需要地理空間,地理空間太小,實驗室、教學樓、辦公樓等連基本的辦學要求都達不到,就會影響發展。但是,有沒有必要把學校發展到5000、6000畝呢?不一定有必要。建設這麼大的校園,需要投入多少資金和精力?這5000多畝的校園維護成本有多大?但似乎現在擴充套件校園已經成為一種趨勢,全國的重點大學、名牌大學,包括復旦大學、清華大學、上海交大都在擴張校園。
熊丙奇在經費的使用上,國內高校一般比較注重硬體投資,比如買裝置、蓋樓房什麼的,對於人力資源的投資,比如給教師多少錢等,往往做起來比較難,有各種管理制度限制。
作者補記有一次我對一所學校的領導說,一個學校發展新校區要20多億,這20多億為什麼不能用到教師隊伍身上呢?這位領導說,現在做什麼都要立項,你把項立在教師隊伍上,怎麼可能拿到那麼多錢,甚至透過的可能都沒有,立到裝置上、建築上,往往就好批一些。發展大學就是徵地蓋樓,看來不僅僅是學校領導的思想,還與我們的政策導向有關。
楊福家隨著經濟的發展,國家對大學的投資開始增加。我認為,國家應給大學更多的自由度,要讓他們自己花錢,不能管得太多。具體操作管得太多,學校就會沒有自己的特色。哪怕是世界上最好的大學,也不是擁有所有的學科領域,也不是在所有的領域都很強。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在工程領域就比較弱,但他們不去追求。我們現在巴不得所有的方面都要先進,要辦文科,理科也要先進,這是不對的,學生的全面發展就靠你辦系嗎?這是追求大而全,是為了在學校評價中,獲得更好的分值。世界上有些名牌大學很小,沒有幾個專業,但是這些專業都很精。學校可以發展一些新的學科,但是對新學科的要求,不能沿用一樣的標準,一個學校的所有學科不可能全部建成一流水平,能有少數幾個學科建成一流水平就不錯了。政府要讓學校自己決定學科的發展,要讓同行來評價學校的辦學水平。由政府組織的學科評審,反而會影響學科的創造力。政府的評審,其目的是使學科加強規範化、標準化建設,而規範化、標準化恰恰是創造性的死敵,因為不符合規範就不能存在,於是大家沒有個性而去追求共性。
熊丙奇其實,不僅對學科,就是對具體的課程,現在國家也直接規定,比如要求某個學科,必須上多少門核心課程。
楊福家在美國,課程設計很寬鬆,它也有核心課程,但是核心課程不是由政府決定的,而是由教授來決定。每個學校有自己的特色,而且在教學過程中完全可以體現自己的特色,否則不同學校教出來的學生,就沒有了特色。
熊丙奇這是政府參與過度所帶來的一方面問題;另一方面,則可能分散辦學的精力,要去應付各種評審,開各種會議,寫各種檔案。
第22節:躲不開的歷史
作者補記有人肯定不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