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難,為什麼還提倡再擴招呢?
楊福家我2004年讀到《英國高等教育白皮書(2003)》,英國從迎接新世紀挑戰角度出發提出,升大學的毛入學率要從目前的43%提高到超過50%。因此,要擴招,但是怎麼擴招?根據社會需要!根據對社會需求進行的分析,英國準備大幅度擴招兩年制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學生。擴招本身沒有錯,但是,不能盲目,要分析社會的實際需求。
熊丙奇是不是可以說,我們當初的擴招,並沒有認真分析社會的具體需求,很多學校都大幅度擴大招生規模,這就導致了學生就業難的問題?
作者補記以讓更多人接受高等教育為目標的高校擴招,其出發點並沒錯,問題是,我們該怎樣擴招。我國高等教育的擴招,可以說是倉促上陣的。記得當年有些學校招來學生後連教室也不夠用,圖書館資源就更不用說了。連基本的辦學條件都不具備就擴大招生規模,哪還顧得上分析社會需求,分析學生未來的出路?我國大學,不但本科生在擴,研究生、博士生也在擴,尤其在一些“985”高校,研究生擴招的速度令人吃驚。有的學校過去幾年中淨增研究生5000多人。而且學校將其作為辦學的業績,因為這樣一來,研究生數量超過了本科生數量,似乎科研實力就大大增強。可由於教師隊伍建設滯後,學校辦學資源缺乏,研究生根本就達不到培養質量的要求。
楊福家一點沒錯,我們的擴招應該有明確的目標。在英國,劍橋和牛津是不擴招的。香港大學90週年校慶時,特首董建華說,香港大學要培養社會精英。我不是說其他人才就不重要,社會有分工,學校的人才培養也要有不同的定位。
熊丙奇不同的學校應該有不同的辦學定位,不同層次人才的培養也應該有不同的定位。大學建設過程中還有另外一個問題,就是錢。經費是影響一流大學建設的重要因素嗎?
楊福家錢對一流大學的建設非常重要,但不是最關鍵的因素,當然,我們現在發展教育的錢還不夠。我認為最關鍵的是怎樣用錢,現在有的學校經費比以前增加了好多倍,但用在人上面的費用還很不夠。比如說,某個學校建了兩幢33層的高樓,有必要建這樣的超高層大樓嗎?建這麼高的樓適合大學的教學、科研需要嗎?事實上,國外大學已經有關於建高樓失敗的教訓,美國匹茲堡大學曾經花了11年時間在1937年建成了一幢42層的大樓,後來證明是失敗的。澳大利亞也有一所學校建了一幢高樓,同樣證明是一個錯誤的決策。為什麼錯誤?道理很簡單,學生上下課,員工上下班,擠電梯方便嗎?在超高層大樓裡做實驗安全嗎?另外,超高層建築有利於老師們互相溝通、討論的氛圍嗎?楊振寧教授曾說過,“據研究,往上10米的心理感覺超過水平距離30米!”還有,超高層建築的鉅額執行費用也是一筆不小的負擔。
作者補記我國大學缺錢嗎?當然缺。但是,缺錢不是辦不好學校的理由,西南聯大就是我們的先例。而在我國所有教育中,最缺錢的,不是高等教育,而是基礎教育、義務教育,尤其是中西部地區的教育。在他們那裡,1000元可以解決幾個孩子的上學問題。可是,在大學裡,1000元可能是教授們一次請客吃飯幾分之一的費用。有所學校有個粗略的統計,每年花在請客吃飯上的錢是好幾千萬!接待領導要請客吃飯,申請課題要請客吃飯,申報成果獎勵還要請客吃飯。這還只是一方面。所以,大學如何用錢的問題,是需要好好審計的。
熊丙奇既然大學不宜建設高樓,可為什麼大學還如此熱衷呢?
楊福家有人把高樓作為學校的標誌性建築。事實上,相對於城市裡的高樓來說,這個樓算得了什麼呢?香港是一個高樓很多的城市吧?因為人多地少,香港到處蓋高樓,造高樓大廈的技術世界有名,但是,就是在香港島上,佔地面積很小的香港大學最高的樓也只有20層。美國哈佛大學最高的樓是15層。我們常說,我們用二十年時間走過了別人一百年的道路,這一百年人家有很多好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對於別人在過去一百年間發生過的錯誤,我們要想辦法避免重犯。要懂這個道理並不難,但我們還是會犯別人已經犯過的錯誤。
第21節:管理制度限制
熊丙奇據我瞭解,有一些大學老師還是很歡迎蓋大樓的,因為這樣一來,他們的辦公室問題就可以解決了,目前一些大學老師的辦公條件實在是太差,三個人甚至更多的人共用一間辦公室。雖然大學要重視大師,不要強調大樓,但是,大學還是要有大樓,沒有樓,老師怎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