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裡是李洋的根據地,在最終的決戰前,狂虜不想讓他安生著過。
異能聯盟是最早施行禦敵於外戰略的勢力,川地固若金湯之外,外圍也佔下不少地盤,安下大量碉堡工事。還有新建起來的百多城市,那裡的備戰也一直未曾停息。
有聯盟的大力支援,這些一線城市建造工程迅速,九成以上已完成基本設施建設。城市建好後,吸引來大批附近的遊蕩人口。兵源,武器彈藥,城市防禦,這些新建城市都不缺。
有了統一的指揮,狂虜的大兵過來找麻煩不成,自己反被陷了進來。
川地的軍工廠在不斷的擴建中,生產線也是滿負荷生產,佔領的機器人地盤中,有大量資源可用,在原材料大致不缺少的情況下,聯盟又不外賣軍火,內部使用十分富餘。
兩千艘浮空艦被分成十多支艦隊,派往各大要害位置。它們此次的任務,不是跟獸形艦死戰到底,同歸於盡,而是儘量削減獸形艦對地面城池的威脅。儘管地面的防空火力不差,可對付獸形艦,還是同為空中力量的浮空艦更合適。
這一批衝著川地而來的,五個億機器兵、數萬獸形艦,在攻打川地外圍新佔領的一線城市時,便遇到極大阻力。獸形艦不但受到地面防空火力的威脅,更有浮空艦隊的牽制。同為戰艦,獸形艦不論製造材料或者火力配備,都遠比不上浮空艦。獸形艦唯一的優勢,便是數量,為了保持戰鬥力,浮空艦隊並沒有與獸形艦死掐,而是保持若即若離的關係,使其沒機會與地面機器兵配合,攻打城池。
川地是大本營,絕不能把戰火引到這裡。本著這一思想,為支援一線城市,大批精銳士兵被派往一線,機甲部隊,火力戰甲部隊,都挑出一部分加入一線。
非洲的機器兵,雖說是炮灰,卻比以前見過的炮灰強上一籌。它們有細緻的分工,近戰遠戰都不差,衝鋒時排成方陣,衝擊力很強,若不是有充足的彈藥以供揮霍,想擋住它們的亡命衝鋒很難。
除了炮灰機器兵,還有大量的一級二級機器兵,充斥戰場。它們是炮灰兵的指揮官,是攻堅的主力,每當衝鋒到了關鍵時刻,它們都會現身,做最後一擊。戰甲部隊和機甲部隊,就是用來對付它們的。
一二級機器人,數量沒有炮灰多,去也不少,與炮灰保持一比十的比例。機器兵團有一二級機器人在關鍵時刻發動衝鋒,人類一方也有機甲兵和戰甲兵為整個防線察漏補缺,哪裡出現險情,哪裡就有他們的身影。
川地外圍的戰鬥打的很激烈,由於聯盟派出精兵支援,機器人推進的速度異常緩慢。
國內領土廣大,百億機器看似很多,分攤下去就不怎麼嚇人了。由於準備工作做的早,機器兵在國內打下地盤,處處受制,兵力消耗的很快。
不知不覺,在激烈的炮火聲中,戰鬥進行了半個多月。機器兵兵力在不斷消耗,人類地盤了在緩慢丟失,機器人不知疲憊,不知恐怖,人類不行,一直被壓著打,人們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
半個月的防守,得換著主攻一回。李洋找來手下三巨頭,讓他們籌備一次反攻。川地遠離戰亂,在掃蕩機器人期間,大量人潮湧入,使得川地總人口從不到三千萬,升到接近四千萬。這些外來人員,多為青壯,於是徵兵很順利,聯盟總兵力由五百萬,提升到一千萬,勉強跟上三大家族的兵力總數。
新式變形機甲列裝部隊,受限於駕駛員的儲備,機甲軍團規模接近五萬,便再難提高。老式機甲佔了總機甲的四成多,變形機甲也只生產強於速度,突破力強的狼變機甲。
新老機甲各出一半,加入到此次反攻之中。戰甲兵的新式裝備,同時兼備異能戰甲和特種戰甲優勢力的組合戰甲,被改裝成適合川地軍隊的樣式,被大量生產列裝。
為了組織這次反攻,聯盟動用一半兵力,先進機甲戰甲無數,火炮無數,只求一勝,打壓住機器兵瘋狂進攻的氣勢。
戰鬥開始的突然,以浮空艦運送兵力,以達到快速進入戰場的目的。戰甲兵和機甲兵不用進城,直接在城外展開進攻。
老式機甲手持盾劍,或者大口徑霰彈槍,機炮加入到對機器兵的屠殺中。新式機甲直接變化成狼形,直接衝入機器兵陣營中,快速空破,把機器兵的陣形攪得一塌糊塗。
加裝了重弄武器的戰甲兵,開動火控系統,重機槍,機炮,集束火箭彈,小型導彈,如雨點一般砸在機器人的陣形中。
一個巨大的包圍圈緩緩形成,動用五百萬兵力,以及大量先進武器,不把這剩下的三億多機器兵耗空,怎麼對得起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