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王被逐的風波,都漸漸地平息了下去。新得格局,還在私底下不斷地演變著。
直到幾天後!一道聖旨明發,才打破了稍稍有些沉悶的格局,在朝中又掀起一些波瀾;但此後,這些波瀾也回覆了平靜。
這道明發的聖旨便是蘇三從軍的旨意,聖旨全文如下: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朕特准九門總經略蘇三辭去九門之職,即命為前、後護衛軍總監軍,獨領‘定**’代朕巡視邊防,欽此。
這道聖旨裡有三層意思:其一,蘇三是前線諸軍的總監軍,有節制諸軍的大權;其二,蘇三是定**的統領;其三,蘇三是欽命的特別欽差大臣,代皇帝過問邊防。
最要命的便是這最後一條,代皇帝巡邊!這無疑給了蘇三極大的權利,這回別說是臨陣換將了,便是找個理由,直接殺了大將,只怕誰也無法在皇帝面前說理。
這個結果不是徐江錦的本意,更不是二皇黨人的本意。但,這卻是皇上從另一方面補給蘇三的獎賞。因為,他自己就很想擁有這樣的風光,現在只不過是藉著蘇三的名頭,自己在心底裡暗爽了一下而已。
不管怎麼樣,這道聖旨一下,蘇三雖然失去了九門總經略的職位,但權勢只增不減!成為一個超然的存在,便是樞密院裡的大佬們,也不得不正視蘇三幾分。
最不滿的,自然是前護衛軍的蔣經原!
可是吳臺銘已死,他失去了最可信的靠山,雖然還在太子黨的照應之下,但面對蘇三這個橫空出世的龐然大物,他就是想反抗,也只感到一陣陣的無力。
因此,不得不在表面上屈從。
好在蘇三接了聖旨之後,並沒有過多地過問前護衛軍的事情,而是把心思全都用在了‘定**’上。
按下蘇三辭去九門總經略一職,把監軍大帳設在金陵北郊練兵不說。
轉眼過了六月,七月,天氣中的暑氣漸漸退去,秋意已經漸漸上來。正當有些朝臣開始非議前防大軍使國庫開始緊張的同時,忽然傳來一個驚天的訊息!
京人真得南下了!
十萬京人鐵騎,五萬北附軍,以濤天之勢,一舉衝進了邊界,侵入淮南路,與蔣經原的大軍在平臺關前對峙。
前線報急!
朝野震動!
一場大戰,已避無可避!
定國定國軍/
第1章,佈局平臺關1
靖元十八年初秋,京世宗完嚴阿魯旨諭全軍,傾全國之力,兵鋒直指金陵!同一時間,早已抵達南線的京世宗五子完嚴楚,起騎兵五萬步兵五萬北附軍五萬,全軍十五萬人以雷霆之勢,向蔣經原軍發動了攻擊。wWw;
完嚴楚大軍兵鋒所到之處,前護衛軍不能抵擋!直退到平臺關內,才堪堪穩住了陣腳。
平臺關內,蔣經原二十萬人馬守住了南下的隘口。
江東路張合軍,接到蔣經原要求協戰的通報,已經從側面朝淮南路靠攏。
一場圍繞平臺關的大戰,正在醞釀之中。
京人先鋒騎兵衝勢已盡,平臺關又易守難攻,京人不得已進入暫時的修整,與蔣經原軍在關前對峙!
蔣經原坐擁二十萬大軍,並不主動出擊,而是在關中靜守,坐等京人氣勢耗盡。
平臺關的關樓上,密密麻麻地站立著著裝齊整的兵士。這些兵士,個個精神飽滿,神氣十足,並沒有一絲一毫前幾日敗退的沮喪。
充分顯示出前兩天的全軍收縮,並沒有給軍中計程車氣,帶來什麼太大的影響。
十幾名大將陪著蔣經原巡視完關樓之後,俱都朝關外張望。
城關外,到外都是京人的營帳!
“大帥,京人在陣前已經叫陣兩天了!我們還不出戰?”
蔣經原四十出頭,但面容卻像似是五十多歲的人一樣,一道道眉紋皺褶既深且寬。他是積年的老軍旅,從十六歲起,便沒有離開過軍隊。一步步走到今天,直到現在才有了這次大顯身手的機會。
京人突然南下,一直關注京人動向他,並不是沒有一點察覺。
但是漫長的邊境線,京人南下的具體位置,實在是很難偵知。而且大軍在邊境線上設防,兩軍犬牙交錯,一開始便進入決死拼殺,封軍並不佔優。空有二十萬大軍,卻難敵京人騎兵。
所以,一旦戰事蜂起,退守平臺關的佈置,就是他早就定好的策略。在此之前,各種輜重物資,早已經在暗中運進了平臺關!前護衛軍的主力,包括中軍大帳,也早已移在平臺關內。所有的新軍,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