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伊州稍微整頓,繼續行進,吐蕃並沒有再貿然進攻,反而遇到了龜茲的小股士兵,因見唐軍來到,不敢與之匹敵,即刻投降。
後來,又過疏勒,弓月,先前因吐蕃勢大,唐軍又且戰敗,兩國也因而雌伏吐蕃之下,今見唐軍盛勢而至,先前峽谷遭逢戰又先佔了先機,便也雙雙降服。
一切看來都十分順利,直到那一天的來臨。
作者有話要說:
歷史上小明的死在此後幾年,但是本書裡的歷史已經產生了相應的波動,所以……
不過沒關係,如你們所見,在這裡,小明依舊逍遙去了(╯3╰)
第367章 完結篇
之前武三思失利被貶出長安後, 他的那些親信之中, 倒有一半是追隨了去的。
其他的那些, 有一部分立志要做良禽, 想要擇另外的佳木而棲,但除此之外還有少許痴心不改的, 覺著梁侯遲早會有一日東山再起, 而他們現在所做的就是為武三思“守節”, 有點類似盼著落魄夫婿暴發風光的女人,如果有朝一日夫君果然出息, 自己或許也能成為誥命夫人,鳳冠霞帔,苦盡甘來。只要那天來到,之前所有的隱忍跟苦捱當然都有所回報了。
這給梁侯“守節”的人裡,也有索元禮。
其實索元禮是個胡人,對他來說, 最不在乎的就是什麼名節,那種東西簡直都比不上一根胡羊腿好吃又能救命,但正因為是胡人, 他又有著野獸般的直覺, 他在一路往上爬的時候,看出了武后的不同凡響, 以及也瞧出了武后對於武氏宗親的重視。
雖然現在武后還不能“為所欲為”,但皇帝多病,太子柔弱, 將來的事誰說的準呢,就算梁侯現在被打壓,要知道“風水輪流轉”,興許……
除此之外,索元禮之所以盡心地跟隨著武三思,還有兩個至關重要的原因。
第一,他覺著這位主子的脾氣跟自己“臭味相投”,比如都是這樣陰險狡詐,殘忍毒辣,且不擇手段。
茫茫世界裡找到一個同樣壞的人何等不易,而有了這個壞人的相助跟支援,自己還能壞的更徹底自我許多,所以索元禮願意跟著武三思這“伯樂”。
而第二點就比較無奈了,因為長安城裡現在已經有點容不下索元禮了。
索元禮先前得罪了阿弦,也間接地得罪了一心想討好阿弦的周國公武承嗣。
阿弦是女官,是皇后跟前的紅人,崔府的長媳,有了崔曄這一重身份,所以說就等於索元禮把長安的正派人士都得罪了(何況那些錚臣原本就不屑索元禮這種人)。
至於武承嗣,同樣是武后面前的紅人不說,又因為他的身份,所以不管是忠的奸的都願意接近奉承他,武承嗣既然不待見索元禮,長安城裡的那些奸佞小人們,當然也有些對索元禮“敬而遠之”,萬不敢流露親近之意,更加遑論提拔照料。
故而不管是黑白兩道,路都堵死了。索元禮在長安混不下去,他自然狡詐,見勢不妙即刻退而求其次,去了洛州。
綜上所述,對索元禮而言,如今能抱緊的唯一大腿,就是蠢蠢欲動的武三思了,自然越發不能放手。
幸而,武三思也並沒有忘記他這員得力干將。
就在天氣轉涼的時候,人在洛州看守洛州大牢的索元禮,收到了武三思的密信。
在接到密信之後,索元禮的臉上露出了令洛州大牢的犯人們都為之戰慄的獰笑,他從那薄薄地紙上嗅到血腥跟死亡的味道,嗜血的雙眼閃爍,就像是盤旋在羈縻州陰暗的天空中的禿鷲。
索元禮即刻命手下收拾行李,他得去完成一件幾年前他沒有做徹底的事。
只要這件事成了後,不僅武三思東山再起有望,而且不管是什麼崔曄什麼女官還是周國公之類……統統都不足為慮!
長安城很快又會是他們這些禿鷲的天下。
………
唐軍同駐紮西域的薛仁貴軍匯合,因得知于闐王尉遲伏闍雄有意歸唐——而於闐也是昔日“安西四鎮”之一,地理極為重要,便想派使同尉遲伏闍雄接洽,聯手以敗吐蕃。
為表示對聯盟的重視,由崔曄同周國公武承嗣兩人擔當派遣使者前往,同行的還有周王李顯的一位部將,以及武攸寧跟桓彥範兩個作為近身護衛,統帥了一千五百人,前往于闐都城。
路上,武承嗣因對崔曄道:“崔天官,不是我說,這種差事咱們交給別人做就成了,幹什麼還要親自跑一趟?難道還嫌一路不夠顛簸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