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待見袁恕己的,只是想不到他的態度如此激烈,太子畢竟是將來的皇帝,他的意見非同一般,如果他堅持要嚴懲,只怕凶多吉少。
其實太子李弘不待見袁恕己,也是情理之中,李弘原本就是個過於心慈之人,高宗曾親口贊他“仁孝”。
李弘小時候讀《春秋》,讀到羋商臣弒君一節,十分不忍,對教授師傅道:“這種事情,非但無法出口,且不忍聽。”
當時的教授師傅郭瑜盛讚太子“仁德”,從此不教《春秋》,改為《禮記》。
後來李弘又進諫廢止了逃兵“連坐”之法,所行之舉,都是仁德行徑。
故而這樣仁心之人,在聽說袁恕己竟當眾行刑殺死一位八十年紀的老夫人後,其怒髮衝冠,可想而知。
又加上一些別有用心之人的渲染,李弘以己度人,絕不信吃齋唸佛年高德劭的名門婦人竟會做出禽獸不如之事,甚至認定是袁恕己編纂的空案藉口,而歐老夫人是被無辜冤枉。
因此他一則痛心疾首,一則怒恨交加,恨不得將袁恕己立刻法辦。
這日,東宮之中,李弘正在跟司衛少卿楊思儉,戶部侍郎許圉師等說起此事。
李弘惱恨嗐嘆道:“先前我屢次向聖上進諫,才終於將袁恕己調回長安,本以為會立刻順勢治他的罪,想不到梁侯等人竟從中作梗,我實在是想不通他們意欲何為,怎能容得一個豺虺成性之人在朝堂之中立身,若真讓他們將袁恕己保下,非但無罪,反而有功的話,我這太子也不必再當下去了!”
楊思儉許圉師等人忙攔住。
楊思儉道:“殿下不可以說這種負氣頹喪的話,若傳入天后耳中,只怕大為不妥。”
李弘對武后還是十分畏懼的,但因實在過於氣憤,便仍慷慨凜然道:“若我為太子還不能為國剷除兇頑,自然是我的失職了。”
許圉師道:“太子,容我一言。”許圉師身為戶部侍郎,為人寬惠,性情縝密,是位很值得尊敬的長者。
李弘稍微收起怒色。
許圉師道:“梁侯素昔行事雖然霸道,但卻是個極精細之人,之前就算在朝堂上跟人政見不同,梁侯也往往‘韜光養晦’,不會直言得罪,所行皆非今次這樣不加掩飾。依我看來,梁侯之所以如此明火執仗,應該是手握真憑實據,故而他不怕出錯,也不怕有朝一日翻案。”
楊思儉道:“侍郎的意思,莫非是說袁恕己當真是個好官?但……他殘殺八十老婦可是事實,要知道陛下平生最恨這般無德不仁的行徑,不管他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