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是,百家爭鳴備受推崇,魏晉風度卻褒貶不一。其中奧秘,則正是需要我們去探索的。
第二章 人物
英雄與奸賊
身敗名裂的王敦是東晉第一叛臣,也是東晉第一英雄。他的氣焰囂張,他的飛揚跋扈,他的鎮定自若,他的睥睨一切,都讓後人極為嚮往。 沉默良久之後,許劭回答了曹操的問題。
這時的曹操還是年輕人,許劭則早已是東漢末年著名的評論家,每個月的初一都會對當時的人物發表評論,叫“月旦評”(大年初一叫元旦,每月初一叫月旦)。被許劭點評過的立即名聞天下,難怪曹操要去見他。
然而身為名士的許劭,卻看不起這個出身宦官家庭的小夥子。曹操則使出渾身解數,用近乎耍無賴的辦法逼許劭表態。萬般無奈之下,許劭給出了這樣的評價: 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
據說,曹操竟歡天喜地而去。
曹操當然要高興的。因為這時他還籍籍無名,甚至被人鄙視,只有太尉橋玄對他另眼相看,認定他是將來安定天下的人。就連曹操去見許劭,也是橋玄的建議。
其實橋玄也有點評,而且與許劭相似: 亂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賊。
這個故事在當時肯定廣為流傳,而且有各種版本。但最為後世認同的,是這樣十個字: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從此,奸雄二字,就成了曹操的標籤。
標籤顯然從橋玄和許劭的說法演變而來。他們都使用了兩個詞:奸賊,英雄,合起來就是奸雄。
然而三個版本的意思卻不相同。按照第一種和第二種說法,曹操活在治世就會害人,活在亂世反倒對了。第三種說法則相反,儘管這個說法據說也是許劭的。
沒必要弄清楚哪一個版本是最原始和最正宗的,因為無論哪種都承認曹操不是尋常人等。實際上在漢末魏晉時期,英雄與奸雄或者梟雄,並沒有太大的區別,而且“英雄”這個詞也是有明確定義的: 草之精秀者為英,獸之特群者為雄。
很清楚:英和雄是一回事,即卓異突出,只不過植物中最優秀的叫英,動物中最傑出的叫雄。這就像群和眾是一回事,只不過動物叫群,人類叫眾。所以一個人,像花兒一樣漂亮就叫英俊,像虎豹一樣強勁就叫雄姿。
於是,人們便把原本用於動植物的“英雄”一詞挪用到人物,並給出以下定義: 聰明秀出謂之英,膽力過人謂之雄。
顯然,英,就是才華出眾(如英才),或天賦過人(如英氣),或青春煥發(如英年);雄,則是大無畏的(如雄霸),或強有力的(如雄風),或極威武的(如雄赳赳)。據此,曹操當然是英雄。他自己這麼認為,別人也這樣看。
有一次,匈奴派使節來華。
這時曹操已是魏王,卻因其貌不揚而自慚形穢,便讓崔琰代為接見,自己扮作衛士握刀站在一旁。事後,曹操派人去問使節:你對魏王的印象怎麼樣?
使節說:魏王(指崔琰)儀表堂堂。但他坐榻旁邊那個“捉刀人”(指曹操),才是真正的英雄。
曹操聽說,便把那使節暗殺了。
此事的可靠性不妨存疑,體現出的觀念卻無疑屬於那個時代。第一,英雄是引人注目的。第二,一個人是不是英雄,無關乎外貌,也無關乎道德,只關乎氣質。
曹操當然有此氣質。
實際上,東漢魏晉所謂“英雄”並非道德評價,而是氣質判斷,或事實判斷。也就是說,一個人只要稟賦非凡英氣逼人,哪怕只不過能把事情鬧大,就是英雄。
所以,董卓也是英雄,劉備就更是。
劉備是被諸葛亮和曹操都認作英雄的,曹操甚至認為天下英雄只有他們哥倆。據說,曹操說這話時,劉備正跟他一起吃飯,竟當場嚇得掉了湯勺和筷子。
魯肅則稱劉備為“天下梟雄”。其實在漢末和魏晉人的眼裡,梟雄、奸雄都是英雄。他們在意的不是前面那個字,而是後面這個非常男性的字—— 雄。
沒錯,英雄也可以簡稱為雄。
誰是英傑誰為雄?這是漢末魏晉時期人們十分關注的,因為那是一個亂世。亂世出英雄。也只有英雄,才能在亂世一顯身手,大展宏圖。
關注的背後,是社會的認可與尊崇。
這是一種新的價值取向。
我們知道,兩漢推崇的是功業,漢代風雲人物也都是與功業聯絡在一起的,比如張騫通西域,衛青平匈奴,司馬遷寫《史記》,公孫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