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剛剛拿下江陵與劉琦展開對峙時就派出心腹謀士馬嶠前往交趾與士家交好。這幾年沒看到馬嶠在劉備身邊出現,有的人還以為馬嶠是出了什麼意外,其實馬嶠一直人在交趾,為的就是說服士家歸順劉備。
馬嶠生有五子,長子馬孟馬伯常,次子馬康馬仲常,三子馬統馬叔常,四子馬良馬季常,五子馬謖馬幼常,這五子除了四子馬良和五子馬謖被馬嶠託付給諸葛亮照顧外,其餘三子這次都被馬嶠帶來了交趾。
論起生兒子,士燮也不輸給馬嶠,馬嶠有五個兒子,士燮同樣也有五個兒子,士、士徽、士、士幹、士頌五個士家兒郎被當地人稱為士家五虎。
這幾年待在交趾,馬嶠沒有辜負劉備的期望,已經說服士燮歸順荊州劉備,這次魏延、諸葛亮能夠神不知鬼不覺的抵達南蠻陰龐統一把,走的就是交州。如果沒有當地人帶路,魏延、諸葛亮想要安然無言的穿過深山老林到達南蠻,難如登天。
不過老話說得好,一家歡喜一家愁,劉備因為得到交趾士家的歸順而欣喜的同時,江東孫權卻不會開心。交州一直都被孫權視為江東嘴邊的一塊肉,眼下劉備搶了江東的廬江、壽春不算,又把交州這塊嘴邊的肥肉搶到了嘴裡,孫權會不生氣才怪。
無論是劉備還是孫權,其實二人都明白孫劉相爭不可避免。兩家勢力緊鄰,想要發展就必然會爆發衝突,西漢勢大兩家又不敢去主動招惹,想要擴大自己的勢力就只能從盟友的身上剜肉,但總是被剜肉,一點好處都佔不到,這就叫人有點不能接受了。
孫權總是在吃劉備的虧,這叫孫權對劉備的恨意與日俱增,而當一個人的怨氣達到最大值的時候,誰也不知道他能幹出什麼事來。
周瑜可以不在乎孫權的心情好壞,但他必須為江東的未來考慮,今被人佔一點,明又被人佔一點,等日後傳到孫紹手裡的時候還能剩下什麼?自始至終,周瑜都不認為孫權是自己的主公,與孫紹之父孫策的兄弟之情讓周瑜對孫紹視若己出,只不過為了孫紹的安全考慮,周瑜這些年才對孫紹不聞不問,但對於孫紹的情況,周瑜一直了若指掌。
孫權雖然有心除掉孫紹這個名正言順的江東之主,但自孫策死後,孫紹就一直由吳國太接到身邊照顧,妹妹孫仁更是以好武為藉口組建了一支由女子組成的女衛營終日不離孫紹身邊,孫權想要下手卻一直找不到一個可以撇清關係的機會,只能眼睜睜看著孫紹一天天長大。
辛苦經營數十年,最後全都便宜給孫紹那個什麼都不懂的侄兒,孫權不是那種大公無私的人。如果說早年間孫權不對孫紹下毒手是還顧念一點與孫策的兄弟之情,那現在的孫權就已經是視孫紹為眼中釘,欲殺之而後快。
很清楚孫紹處境險惡的周瑜必須要為孫紹,也為了自己的將來找到一個立足之地。本來柴桑是周瑜選定的立足之地,這些年周瑜一直在苦心經營,可惜時運不濟,到頭來卻便宜了別人。不過周瑜從來沒有放棄過奪回柴桑的想法,取交州的目的,只是因為周瑜需要擺脫孫權的掣肘,可以在不依靠孫權支援的情況下奪回柴桑。
更何況周瑜作為一個智者,他已經意識到日後孫紹想要順利接過孫權手中大權已是空想,到時勢必會有一場惡戰,自己作為孫紹的叔父,到時不幫忙可對不起當年孫策對自己的信任。
周瑜的兩萬人進入交州就如虎入羊群,對士家的統治構成極大的威脅。士家五虎遇上週瑜就由虎退化成了貓,五隻小貓壓根就擋不住周瑜兩萬人馬的攻擊,損兵折將,節節敗退。短短不過數月的光景,交州就有一半落進了周瑜的嘴裡。好在周瑜可能是為了得到孫權的更多援助,以休整為藉口停止了對交州的攻伐,這才讓士家有了喘息之機。
士燮是個文人,喜歡來往的也大多是文人,吟詩答對,談論文學這些事情士燮擅長,可一談到打仗這種事,士燮就不怎麼行了。唯一的依仗就是自己的五個兒子,可結果去叫士燮很是失望,以前還覺得五個兒子猛如虎,但等遇上了真虎,士家五虎就被打回了原型。
周瑜是真虎啊,麾下兩萬人馬就如同摧古拉朽一般的將士家軍擊潰,損兵折將還是小事,但交州地盤嚴重縮水,這讓士燮不得不向荊州求援。
小弟捱了欺負,自然是要找老大哭訴,期望老大可以為自己報仇雪恨。只是眼下劉備這個老大分身乏術,還真是事趕事趕上了,劉備此刻在江陵防備著西漢的劉福,哪有空來搭救士燮。可不救又不行,交趾士家的歸屬決定了交州最終會花落誰家,如果任由周瑜在交州胡作非為,難保已經答應歸順荊州計程車燮不會變心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