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只能憋著。
反倒是唐毅老臉發紅,“俞老將軍是水戰的行家,玩馬比不得你們父子,有什麼不對的地方,你只管直說,不過我先表個態,無論如何,弼馬溫我是當定了!不弄出十萬匹戰馬,我決不罷休!”
“說得好。”俞大猷撫掌大笑,“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我就不信了,漢唐都能養那麼多戰馬,拉起十幾萬騎兵,我們差什麼?”
馬棟反而被說得臉紅了,要說最盼著戰馬成群,騎兵馳騁的就是他們父子倆。唐毅願意下功夫養馬,馬棟當然高興,他滔滔不斷,把肚子裡的存貨都說了出來。
唐毅和俞大猷聽聞,臉色漸漸的綠了,一起發出哀嘆:“養馬真不容易啊!”
馬和很多動物一樣,嗅覺和聽覺靈敏,對噪音和氣味反應敏感,也害怕火焰,容易受到驚嚇……要想成為合格的戰馬,必須透過訓練,克服先天的弱點。
從出生三個月開始,就要進行簡單的訓練和挑選,等到三歲之後,才配備馬鞍,安排專業的騎士進行訓練,前後要持續四五年的時候,七八歲到十四五歲,是最合適作為戰馬的年齡,過了就要面臨退休。如果不然,就會像赤兔馬的悲劇一樣,老邁的關羽,騎著一匹更老的赤兔,能跳的過陷坑才奇怪呢!
戰馬要求智力中上,嗅覺和反應都要靈敏,而且訓練之中,還不能受傷,通常情況,三匹參加訓練的馬,只有一匹能脫穎而出,成為戰馬,淘汰比例之高,簡直令人咋舌!
光是聽到這裡,唐毅和俞大猷就整個人都不好了。
三匹選出一匹,一匹馬頂得上三個人的開支,想要騎兵保持長途奔襲能力,一個人還要配三匹戰馬!
一個精騎快頂得上三十名普通步兵了,難怪“壕”到了宋朝那個地步,失去了馬場之後,也養不了多少騎兵。
當然了,不是所有時代的戰馬都是如此嚴格。
就拿騎射起家遼國和金國來說,興盛和衰敗的時候,戰馬差距也相當大。俺答也不例外,雖然號稱控弦之士二十萬,比起當年征服世界的蒙古騎兵,差之天地。只是明軍墮落的更快而已,有些時候不是“好”勝過了“壞”,顯然大明朝也是個比爛的時代。
馬棟告訴唐毅,以他爹馬芳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