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穢。
唐毅都不敢瞎想下去,連忙甩了甩頭,把老岳父的信展開,仔細觀看……唐學三書,在京城熱銷,關心的更多是士人,可是在東南,簡直成為了一項全民的運動、只要識字的,都爭相閱讀。
無論老幼,幾乎都在討論,剛印出來的書,墨跡還沒有幹,就被搶購一空,弄得作坊不得不加班加點,昌文紙店下轄的書坊,為了加印唐毅的著作,開出了五倍的薪水,晝夜趕工,即便如此,還供不應求。
唐毅的書籍能得到大傢伙的一致推崇,並非沒有原因。
東南自古以來就是商業繁榮,物產豐饒之地,開海之後,更是吸引天南地北的商人,聚集於此。
作坊一天比一天多,交易熱絡,白銀不停湧入,富豪一個接著一個誕生,上千萬的身價都不在少數,富可敵國,不再是形容詞。
到底發生了什麼,使得東南一下子金銀遍地,財富橫流,遍地都是機會,大家迫切想要知道原因。
而另外一方面呢,也不得不承認,自從唐毅和胡宗憲等務實的官吏相繼離開,東南的發展也有些超出了軌道。
首先市舶司的關稅停止增加,大量的商人繞過市舶司,私自出海,走私貨物。各大世家拼命兼併土地,百姓們不斷失去土地,被趕到了城市中。
使得東南出現了一大批百萬人口的大城,勞動力增加的速度超出了工廠作坊提供的速度,結果就是工匠的薪水開始下降,沒有工作的破產農民充斥城市之間,治安越發混亂,還出現了好幾次疫病流行,雖然規模不大,但是卻讓人們嗅到了危機的味道。
一邊是天堂,一邊正在滑向地獄,貧富差距,土地兼併,城市管理……各種新問題,多如牛毛,層出不窮。讓所有有識之士,憂心忡忡。
整個東南,雖然是心學一統天下,可是面對著全新的局面,他們也沒有什麼解決的辦法,再多的聖人微言大義,也沒有用處。
士林出現了情緒化的分裂,有人盲目反對一切,認為開海就是罪惡,貿易都是害人的。老百姓只有拴在土地上,才能容易控制,讓老百姓到處亂竄,土地兼併,只會天下大亂。
與之相對,另外一派則是力挺開海,他們打著“貴乎自我”,“貴乎本心”的旗號,認為經商致富沒有什麼錯,雖然老百姓有些損失,可相比得到的好處,損失微不足道,犧牲一些弱者,沒有什麼不可以。
兩派的爭論雖然還不至於造成心學分裂,可已經出現了苗頭。更有一些主張理學,和崇尚經世實學計程車人,藉機攻擊心學,想要奪回輿論的權力。
眼下的大明,存在著三大學說。
佔據傳統優勢地位的是程朱理學,這也是得到官方承認的顯學,雖然嚴嵩被鬥倒,理學受到了重創,但是理學根基雄厚,又有皇帝支援,依舊實力強悍。
理學之後,就是陽明心學,由於陽明公的人格魅力,加上多年的耕耘,心學呈現出後來居上的態勢,不論是高官的數量,還是在民間的影響力,都有超過理學的苗頭。
在這兩個學派之外,還有一股不可小覷的力量,那就是經世致用實學!
其中的代表人物包括高拱,郭樸,楊博,王崇古等等,就連張居正也更多的傾向實學。這一派的人物多數信奉法家,講究現實和功利,他們一般不參與辯論,可是每一個人都十分有主意,看不上那些誇誇其談的心學士子,當然也看不上榆木腦殼兒的理學笨蛋。
這就是眼下大明三大主流學派的情況,只是隨著“唐學”的出現,勢必會造成強烈的洗牌效應。
首先震動最大的自然是心學,唐毅以嚴謹的邏輯,詳實的說理和考證,從經濟的視角,解讀了東南的情況,不但告訴了大家東南發生了什麼,也告訴大家,該如何應對東南的局面。
工商發展,金融繁榮乃是時代必然,不會因為閉上了眼睛,堵上了耳朵,不聞不問,就消失了。也不應該盲目歡喜,膜拜推崇。
真正的態度是求真務實,以客觀冷靜的視角,去研究問題,拿出切實可行的方略。
東南遇到的問題癥結就在於受到輕徭薄賦思想指導,朝廷十分弱小,能呼叫的人力和財力有限,官員思想陳舊,庸碌無能,沒有辦法應對經濟高速發展帶來的問題。
核心的核心,是財政!
增加財政的辦法就是工商稅收……
雖然從不納稅到納稅,很多人未必能很快接受,可是他們也不得不承認,唐學是有著強大說服能力的。
而且唐毅也不止提到了稅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