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俄羅斯帝國之間的關係重新變得緊張了。
乾國特使林逸青在倫敦遭到俄國間諜行刺的訊息傳回國內之後,朝野一片譁然,和前一段時間清流言官們參劾林逸青一樣,這一次朝野同樣分成了“倒林派”和“挺林派”,圍繞林逸青遇刺問題吵得不可開交。
“倒林派”的官員上書朝廷說,是林逸青自己行為的不檢點激怒了俄國人,“自使歐以來,招搖過市,頤指氣使”,“俄亦歐洲大國,其使歐而不訪俄”,所以才導致行刺事件的發生,並因此導致俄國和乾國關係緊張,“擅啟邊釁”,應該對林逸青“嚴加申斥”,或者免去其使歐大臣之職,召回國內處分。
“挺林派”的官員則認為,正是林逸青當年在日本“重挫俄人”,俄國人一直對他懷恨在心,所以才會趁著他出使歐洲之際行刺,雖然沒有成功,但林逸青為大乾帝國皇帝欽使,代表皇帝出訪,行刺林逸青等同於行刺皇帝本人,是對“天威”的極大冒犯,所以東道國英國才會“問罪俄人”,英國都出頭了,難道乾國要落在英國後頭嗎?
有的“挺林派”官員還提到當年林義哲出訪歐洲遭到義大利馬志尼黨徒行刺的事件,那一次大乾帝國表示出了前所未有的強硬態度,在東道國法國的強力支援下,義大利政府被迫賠款道歉並將兇手捕捉後交給乾國“按國際公法槍決”,這一次既然是同樣的事件,也應該“循例處理”才對。
這一次的激烈交鋒中,“挺林派”明顯佔了上風,和上一次的彈劾風暴不同的是,士林幾乎一邊倒的要求朝廷向俄國問罪,而朝廷擔心再度掀起排外風瀚,是以還在猶豫,沒有做最後的決斷。
卡蘿爾猜想,剛才的朝會結束,皇太后顯得如此疲乏,很可能和官員們的爭吵有關。而現在皇太后顯得心神不寧,是因為她難以做出決定。
透過這些天的相處,卡蘿爾已經對皇太后有了一定的瞭解,對她為難的處境充滿了同情,她真心希望自己能夠幫上皇太后的忙如果她有這樣的機會的話。
讓卡蘿爾沒有想到的是,這樣的機會還真的來臨了。
湖邊臺階底下停泊著不少船,其中有一條是裝有藍色綢涼篷的敞開式遊船。卡蘿爾從未乘過這種船,所以就挑了它。她們出發時,後面跟了幾條別的船,裡面是太監和點心,以及將點心送上時必備的餐具。她們的首領太監是宮中6個品級最高的太監之一,他的任務是照料卡蘿爾和“聖容”。他十分聰明而開通,熱愛中國藝術,蒐集了許多乾國古畫和古董。他年輕時是最受皇太后青睞的演員之一,據說很有戲劇才能,而且原先還有一副好嗓子。乾國人在智慧方面對記憶力最為重視,他們的記憶力得到了高度的培養。許多太監能把經籍整頁整頁背下來,其中有些人的學識非常淵博。那位太監說話的聲音也很好聽,講起故事和朗誦起詩歌來都很有感染力。船行時,他站在船頭,一首接著一首朗誦古典詩歌,還講英雄時代的故事。他的吟誦很像是宣敘調節奏是那麼的分明,聲音是那麼的優美,聽起來真是一大享受,雖說卡蘿爾並不理解其中的意思。
卡蘿爾仰面躺在墊子上,船在水面輕柔地滑行,路上經過一幢幢美麗的殿閣。能種花的地方都種上了可愛的花,湖面上樹木低垂。那位身材高大、衣冠楚楚的太監站在船頭上以節奏分明的抑揚頓挫吟詩講故事,給人以“天方夜譚”的幻景和魁力,這在孩提時代對卡蘿爾是不可或缺的,而它今天似乎又走進了卡蘿爾的生活。
沒過多久她們來到湖中一個小小的島嶼前,島上有座沒有圍牆的寺廟,廟前是塊鑿著字的黑色大理石石碑。卡蘿爾要求上岸看看,赫德夫人的大女兒凱特非常聰明,而且對乾國文學很是精通,她為我翻譯了碑文。碑上是首讚頌祖先的詩,說他仁慈地將這座“夜沐月華朝浴日,珠圍翠繞粼粼波”的小島安置了在這裡。
這個島的前面有座寺廟映入卡蘿爾的眼簾。那裡沒有上岸處,寺廟也在整修,可是那位首領太監看卡蘿爾很想上去,就把船攏得很近,拿來了梯子,她們盡力踩著梯子上了岸。
這是英法聯軍在攻擊北京期間無情地毀壞和毫無必要地褻讀了的寺廟中的一座。她們穿越僧人的菜園子(已經全然沒有了昔日的輝煌,只剩下一些花和蔬菜),接著往前走,又過了一片排列成十字形的美麗的側柏樹,都已是具有幾百年歷史的了。
再下來她們就到了寺廟的庭院裡。即使處於正在修復的狀態,有工人在那裡整理,它依然美不勝收,可見在此之前一定是乾國寺廟建築的傑出代表。喇嘛所住的僧舍現在已空無一人,也沒有當家主持的。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