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可能向他們下手。
當陳海平、袁崇煥、皇太極三方合謀,攻擊察哈爾部林丹汗的訊息傳來,任何人都不敢再排除皇太極向他們下手的可能了。
洪冀夫、尹吉、吳達濟、金自立四人都是大才,他們為仁祖李倧相當準確地分析了形勢,尤其是皇太極面臨的局面。
中原的統一之戰遲早要爆發。皇太極自然知道他的處境。如今大局已定,暫時誰都無力改變,所以,皇太極一旦對他們下手,那將和以前的戰爭有根本性的不同。
皇太極絕不會再滿足於城下之盟,因為一旦中原的統一之戰開啟,那他們就會成為懸在皇太極背上的一把刀。
所以,一旦戰爭爆發,那就是滅國之戰!而且,他們再也沒有可以求援的地方,一切只能kao他們自己。
為此,朝鮮上下一面積極備戰,一面做了最壞的準備。但是,他們還是沒想到,戰爭爆發的這麼快。
備戰,談何容易,那需要時間,但做最壞的準備,卻很容易。
皇太極四月二十三日在瀋陽起兵,五月初一越過鴨綠江,隨後,皇太極舍堅城不攻,一路疾馳,僅僅用了十二天就到了王京漢陽城下。
朝鮮什麼都學大明朝的,好的也學,壞的也學,黨爭也一樣。朝鮮的黨爭比大明朝更要精彩的多,什麼西人黨、北黨、後黨、洛黨……總之是層出不窮。
黨爭一旦無序,沒有了可以制約的力量,那後果可想而知。皇太極發兵的時候,正是朝鮮國內黨爭最激烈之時。
就是皇太極的大軍已經兵臨城下,黨爭依然沒有絲毫減弱。
這個時候,內部必然要分成兩大派:主和和主戰。
因為之前的討論很充分,相信滅國之戰的人很多,所以主戰派是佔上風的,但主和派的勢力依然不小。
隨著一支支勤王之師被接連消滅,在主戰派當中,又分為兩派:一派主張仁祖李倧應該留下,一派主張仁祖李倧應該流亡華夏。
最後,主張仁祖李倧流亡華夏的一派勝利。
好在,從漢陽城裡開船可以直通漢江,更好在皇太極沒有水軍,而且為了防備出現這種情況,很多人帶著財寶已經陸續轉移到了濟州島,甚至有人早已動身去往華夏了。
抗擊無望之後,王室和士大夫們再也顧不得呼號涕泣的王京百姓,開始了從未有過的大搬家。
仁祖李倧前腳剛剛離開,後腳,皇太極就攻破了王京漢陽。
到了濟州島,爭論又開始了。去華夏,去哪個華夏?
從實際出發,應該是去剛剛建立的中國,去北京,因為僅僅從抗擊皇太極的角度,也應該留在北京,而不是去南京。
但是,按正理,他們應該是大明朝,去南京,因為中國竟然廢除帝制,而這又是何等的大逆不道!
仁祖李倧是想去南京的,他對陳海平深惡痛絕,但形勢比人強,南京實在是太遠了,而且大明朝去南京還是被人家給攆去的。
最後的妥協是先去北京看看,然後再說。
這些人中,唯有鄭南享去過北京,他是極力主張去北京的。對於有人說陳海平會不會覬覦他們的財貨,鄭南享更是嗤之以鼻。
在登州登岸之後,很多人都很驚慌,怕被扣下,但沒曾想,竟然完全不是那麼回事兒。心魂稍稍定下來後,就又發現來這兒的人幾乎一面倒地都去了北京,而且最後還都不走了。
事實勝於雄辯,在先到的仁祖李倧的妃嬪、兒女、宗親,以及那些大臣家屬的現身說法之下,李倧連去看一看的過程都省了,直接決定就呆在北京,不去南京了。
一路之上,所見所聞,無論是李倧,還是那些大臣們,都震驚到了極點。
天朝就是天朝,不是他們可以想象的。眼前所見,古之聖王也不過如此啊。
及至到了北京,進了這個天大的大園林,所有人都目瞪口呆,都傻了,這還是人間嗎?
-----
陳海平很苦惱,因為他又受到了誘惑,仁祖李倧獻給了他一百名絕色朝鮮美女。
為了應對即將到來的危機,收羅美女就是方略之一。為此,漢陽被皇太極圍困之前,已經收羅了幾百名美女。
這次逃亡,美女更不能不帶著。到了天朝,美女可比金銀珠寶管用多了。
這一百名朝鮮美女……要是沒人,陳海平可能都會流哈喇子。
想到那一世,韓國人把他們愛整容的原因說成是當年把美女都獻給中國的皇帝了,所以他們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