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城的商鋪宅院大部分都是從那些皇親國戚手裡沒收來的,還有一小部分是三爺私自購買的,是他的私產。
實際上,三爺早已經完全沒有必要這麼做,但就是忍不住。
這一輪房價暴漲,是因為有越來越多來的財主到京城來了。
這些財主大都是朝鮮人,他們是避難來的。
在華夏文化圈中。要說學習中華文明最像的,那就是朝鮮了,甚者都可以說,有很多東西,朝鮮要比正宗的還要正宗。
對於這個新建的中國,很多朝鮮人是瞧不上的,甚至是極為憤怒,因為他們認為這是褻瀆他們心中最為敬仰的偉大文明。
很多人本來沒打算到北京去,他們最終的目的地是南京,但在登州登岸之後的所見所聞,改變了很多人的想法。
從漢陽附近出海,可以有三個落腳點:天津、登州和南京,但去天津和南京這兩條路都太遠,以他們的船隻和逃難的狀況,根本去不了,所以只能在登州登岸。
登州屬山東,現在歸中國管轄,所以很多人登岸後都戰戰兢兢的,但登岸之後,所有人都越來越吃驚。
一開始吃驚,是因為那些官員的態度。
那些官員的態度很明確,所有人來去自由,而且,只要是在中國管轄的境內,絕對保障他們的人身財產安全,不會受到絲毫傷害。
一開始當然會有疑慮,但試過之後,發現還真是這樣。而且,隨後。他們又發現這裡的百姓竟然是如此的安居樂業。
這裡的富足不是沒有親自看過的朝鮮人所可以想象的,僅僅登州府,繁華程度就不比他們的王京漢陽差,所以很多來這兒的朝鮮人就留了下來。
到這兒的朝鮮人自然會聚堆兒,所以那些後來的朝鮮人很快就會安下心來,慢慢想他們到底該去哪兒?
當然,關於北京的事兒,在朝鮮人當中流傳極廣,把北京說成了人間天堂,簡直就沒有那麼好的:北京的園林、北京的夜市、北京的御酒、北京的……
人嘴兩張皮,全在怎麼說。所以這麼一來,要是不去看看,那今後真是睡不著覺。最後,即便是那些決定去南京的人,也都拐了個彎,先去北京見識見識。
於是,也就可想而知,到了北京之後,幾乎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改變了注意。
這些人著實不少,所以,京城的房價想不漲也難。於是,自然而然的,北京城的氣象就更紅火了。
對這些人。或者更準確地說,是那些有能力在京城生活的朝鮮人,陳海平下令全部給予戶籍,而且不僅不歧視,甚至還予以了一定的有待。
八月十三日,最大的一股朝鮮人到了,仁祖李倧帶著他的妃嬪、兒女、宗親,以及一些親信大臣和他們的家屬到了北京。
-----
仁祖李倧是kao發動政變,推翻叔叔光海君李琿上臺的。
實際上,光海君李琿是一位很有作為的君主。
內政上,光海君頒佈了大同法。免除了無地農民納糧的舊法,規定今後只有地主納糧;外交上,光海君實行的策略是要在大明朝廷和女真人之間左右逢源,儘量兩邊都不得罪。
不論內政,還是在外交方面,光海君的做法無疑都是極為明智的,但是,這在政治上卻是一種自殺的行為。
侵犯地主利益的危害已然極大,在大明朝廷和女真人之間首鼠兩端,光海君則徹底把自己給葬送了。
朝鮮王室和大儒受到大明儒家忠君的思想影響極深,他們對萬曆皇帝抗擊倭寇的義舉感念至深,光海君對大明朝廷陽奉陰違極大地激怒了他們。
因而,仁祖李倧才能發動政變,推翻光海君。
李倧如此上臺,自然對大明朝廷的感情極深,因為北京大變、崇禎皇帝被逼死的訊息傳來,仁祖李倧極為憤怒,也極為傷心。
其後,隨著形勢的變化,尤其是四方巨頭聚會北京,議定的通商協議公佈之後,一些大臣如洪冀夫、尹吉、吳達濟、金自立等人漸漸看出了他們面臨了巨大的危險。
中原的形勢複雜之極。
首先,除非袁崇煥投kao了陳海平,否則,袁崇煥絕對不會和皇太極開戰。如此一來,陳海平也就不會對皇太極用兵,因為顯然不可能飛過去。何況,陳海平身後還有懿安皇后虎視眈眈。
牽一髮而動全身,在當前的形勢下,皇太極、袁崇煥、陳海平和懿安皇后,這四方誰都不會輕起戰端。
如此一來,只要給與袁崇煥一些好處,那皇太極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