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叫胡馬度陰山。”
這首《邊塞》被譽為唐代所有七絕律詩的壓卷之作,讀來意境雄渾,高昂悲壯,是出自詩家天子的太原人王昌齡。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這是太原人王之渙的胸懷。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太原人王瀚以這一首《涼州詞》名留千古。
三個人、四首詩,他們讓後人看到了山西人曾經的胸懷和氣魄。
“薛王出降民不降,屋瓦亂飛如箭鏃。”
太原百姓被大宋王朝斥罵為“頑民”,因為皇帝和大臣們都投降了,但百姓們卻不降,依舊進行著殊死的毫無疑義的抵抗。
“頑民”們代表了宋時勇猛彪悍、頑強不屈的山西人。
時光流轉到了遍地烽火的元末,山西卻換了天地,山西人成了綿羊,成了大元朝最忠順的順民。
今天,山西人怕事,尤其怕官,早已成了海內共識。
變化為什麼會如此劇烈?
山西,華夏文明起源的中心區域之一。上古之時,堯都臨汾,舜都永濟,禹都安邑。春秋戰國之時,大部屬晉國,故今簡稱晉。始皇一統天下,分天下三十六郡,而山西有五,為雁門郡、代郡、太原郡、上黨都、河東郡。唐,李淵從晉陽起兵,一統天下,以晉陽為龍興之地,定為北都,與長安、洛陽並立為三大都。
山西的轉變從北宋開始。
山西之形勢,最為完固,其東有太行山為之屏障,西則黃河為之襟帶,北則大漠、陰山為之外蔽,而勾注、雁門為之內險,南則於首陽、底柱、析城、王屋諸山,濱河而錯峙,又有孟津、潼關為門戶。境內關隘棋佈,嶺渡星羅,進可攻,退可守,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背倚西北高原群山,俯瞰東南廣闊平原,山西是北部邊疆通向中原腹地的必經之路。
易守難攻,可進可退的地理形勢,豐饒的物產和發達的手工業,強悍的民風,再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