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進逼上前,道:“陛下有所不知,現在叛軍皆在城外,城內只有微臣與孫竣將軍麾下兵馬。實難與叛軍相爭,還請陛下早下明詔,使微臣招撫叛軍,平定此難。”
孫權自然知道城中有哪些兵馬,現在聽諸葛恪緩緩道來,心下暗道:莫非孫竣也隨他謀反不成?正想間,便聽得外面殺聲大作。諸葛恪心中更是吃驚,轉身喝道:“外面發生何事?”話音剛落,就見孫竣兄弟引著徐盛等將闖入殿內。諸葛恪此刻方才恍然大悟,手指孫竣,還未及出言,便被孫綝搶上前道:“反賊還不快快受死?”言訖刀落,將其斬於孫權御前。
原來孫竣見諸葛恪意圖不軌,便乘此時機,將孫桓斬殺,卻讓孫綝暗中放掉徐盛,然後聯合眾將再諸殺諸葛恪,成就了平叛的第一功。孫權本就有病在身,再經過這一番驚嚇,病勢復沉,回到建業便自覺大限將至。於是召孫竣、孫弘等人囑以後事,次日駕崩。其時陸遜、孫桓等人已死,孫竣獨掌大權,任丞相,封富春侯。
孫亮登基第二日,便有軍報稱李蘭大軍進逼淮南,孫竣自知許昌之敗,國力大損,難與蜀漢抗衡,於是聯合眾臣上書,請求孫亮去尊號,向漢稱臣。孫亮准奏,去皇帝號,稱吳王,派使者前往李蘭軍中議和。
第三百零三章
孫權去世,孫亮稱臣,李蘭收到表章之後,知道孫氏盤踞江東多年,根基穩固,急切難下。遂答應孫亮之請,帶著十數萬大軍北歸。兵馬剛到洛陽,劉禪使者便至,詔封李蘭為充國公。李蘭上表固辭,劉禪卻再三不許,使者往返三次,李蘭才不得已接受。
當此之時,東吳新敗,遭逢國喪,又上表稱臣;曹魏慘敗之餘,一時之間元氣難以恢復;而遼東公孫淵雖然已經攻佔幽州大部,但見東吳大敗,便見風使舵,轉而向李蘭示好,蜀漢形勢一片大好。桓易於是又舊話重提,建議奏請劉禪遷都洛陽,復言:“以當前局勢,將軍若不請陛下遷都,而仍居於益州疲敝之處,則難免讓天下人猜疑將軍有不臣之心。”這話說的十分在理,中國自古都是天子居中,現在李蘭在洛陽,而將劉禪留成都,自然會讓人覺得其用心不正。
此事幹系重大,李蘭召集眾人商議,有贊成者,也有反對者。但總體而言,贊成的居多數,也大約是蜀漢在軍事上的連續勝利,讓眾人都覺得還於舊都,收復中原是指日可待的事。李蘭對皇位並無覬覦之心,為了避免遭人猜忌,於是上表劉禪請求遷都。表章到日,在成都朝堂之上,又難免引發一場爭論。雖然有少數人覺得成都乃先帝創業之基,但以蔣琬為首等人卻覺得李蘭之議可行,還於舊都,興復漢室是先帝劉備遺願,如今時機已至,哪有不答應的道理?於是劉禪傳旨司天監擇良辰吉日,準備遷都。
得到同意遷都的詔書,有人勸李蘭親自前往奉迎聖駕,以提高威信。桓易卻勸道:“如今天下未靖,大將軍豈可輕離洛陽要地?遷都事宜朝廷之中,自有蔣、費二位大人操持,將軍不必前往。若有不放心之處,末將願代將軍一行。”李蘭心中本不十分願意勞頓奔波,而且對桓易也十分放心,便答應其請,命桓易前往成都,護送聖駕遷都。皇帝遷都不同於老百姓搬家,等諸事妥當,劉禪拜別祖陵,動身上路,已經是三個月之後了。
北魏曹植聽說劉禪遷都,明白一旦蜀漢都城遷至洛陽,以及進軍中原,便更加方便,於是連續用兵,襲擾邊境,有意讓劉禪收回成命。但鎮守幷州的徐蓋、河內的於圭都是難得將才,以曹植之能,也只是無功而返。
曹植退兵的訊息,與劉禪已出漢中的訊息一起傳到大將軍府,李蘭大為高興,在府中設宴慶賀,與諸將盡興而散。回到內室,李蘭雖不是爛醉,卻有了七八分酒意。呂容等候在內,見他如此,臉上似有不悅,默默替李蘭洗漱之後,待要說話,卻聽見微微的鼾聲,原來李蘭已經倒在榻上睡著。呂容輕嘆一聲,將棉被蓋好,便輕聲出門而去。
直至三更過後,李蘭才被外面急促的敲門聲吵醒,立刻翻身起來,喝問道:“外面出了什麼事?”便聽蕭賁道:“稟將軍,侍侯公子的丫鬟稟報,公子不在房中。”語氣之中,顯得頗為焦急。李蘭聽得愛子不見,心中更是緊張,一面著衣,一面問道:“夫人也不在麼?”蕭賁在外失聲問道:“夫人不在房中麼?”顯然並不知道呂容的蹤跡。
李蘭枕邊卻哪裡有人?匆忙出門,問道:“門上可曾問過,可見過夫人帶公子出去?”蕭賁又答道:“屬下問過,皆不曾見公子出去。”他並不知呂容不在,故而只問了李疆的下落。但見李蘭臉色已變,復又道:“將軍放心,屬下已派人知會個城門守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