層阻擋,只能沿刻劃後的印記滲透下去,在承印紙張上印出文字、圖案。
此種方式操作簡單、費用低廉,技術要求低,只要會寫字的人就可以刻制蠟紙,印刷更是簡單的體力勞動。
教授解釋道:“謄寫印刷效果一般、每張蠟紙的使用壽命也比較短。”
對張仲景而言,其它都是浮雲,張仲景只有兩個要求:出書、便宜。
張仲景興奮異常:“太好了!就用這個辦法。咱們只需要買些紙張、製作蠟紙就行了,趕緊準備材料吧。”
三國時代不可能找到鋼板,教授找來青石板,用砂質磨石打磨後,平整青石上佈滿細密縱橫網紋,完全可以替代刻劃蠟紙用的鋼板。
鋼針筆用削制的竹籤筆替代。
張仲景找來工匠,按教授的要求製作出印刷機框架。謄寫印刷機十分簡單:平整的木板底座一端鑲嵌上可開合的木框既可,木框上,繃上一塊薄紗作為印網。
油墨輥嘛,就是手柄連線一個橫軸,橫軸上套上寸許粗細的木筒,木筒上纏上幾層可以吸墨的棉布。什麼?想象不出來?家裡裝修過沒有?就和往牆上刷乳膠漆用的輥子差不多。暈,這也沒見過……只好來絕招了——在阿拉伯數字“7”的橫槓上,套根管!還有不懂的,只能等網站改版了,等到可以發圖片時,看照片吧……
至於油墨,就簡單多了,漢代是中國製墨史上承前啟後的兩個階段之一(另一個時期是宋代),人們嘗試過各種人工制墨方法,教授很容易就挑選出油脂比例適合印刷的墨汁。
……
萬事俱備,只欠蠟紙。謄寫印刷材料中,最重要的就是蠟紙。
蠟紙的質量直接關係到印刷效果、單張蠟紙使用壽命。
蠟紙,紙為基層,一面塗上蠟。
教授將熬製好的蠟漿潑在鋪平的紙上,再用竹片刮勻,陰乾後,就成了蠟紙。
蠟紙陰乾好了,張仲景急著要試用,教授卻搖搖頭。
“蠟層陰乾收縮,致使下面紙張出現褶皺,蠟紙製作失敗了。”
換紙張。
這次,教授做了個簡易木框,將做基層的紙張繃緊在木框上,再次潑蠟、陰乾。
紙張所受應力過大,在蠟層收縮的作用下,出現了絲絲裂紋。
再次失敗。
教授是研發型學者,深知成功是研發中的偶然,失敗才是研發中的常態,這首次嘗試失敗,不過是個“hello…world”(借用下程式語言,也是好友“囂張國姓爺”的小說開篇章節名);失敗,是成功萌芽向世界發出的一聲清晰稚嫩的問候。
教授不會氣餒,世界上最大的作業系統開發公司的產品,不也是經歷千萬次修改,依然不停地爆出“bug”、打上補丁嗎?
教授開始嘗試改進蠟紙製作工藝、更換不同質地的紙張。
依然失敗!
教授蹲在廢品蠟紙前,逐一檢查,得出結論:漢末的紙張,製作工藝簡單,不適合用來製作蠟紙。
改進造紙工藝?天方夜譚!只能找替代品。
教授想到了絹帛。
果然,以絹帛為基層,製作出來“蠟絹”,解決了之前蠟紙存在的問題。
蠟絹涼制好了,教授用竹針筆在蠟絹上輕輕劃過,蠟絹上並未顯出理想中細細的劃痕,絹帛上的蠟層整片地脫落下來。
蠟絹研製失敗了!
問題肯定是出在絹帛與蠟漿附著上。
漂洗絹帛,清除絹帛上影響蠟漿附著的油脂。
附著力增強,但蠟漿完全滲透到絹帛中,影響透墨效果。
失敗!
改變蠟漿熬製時間、溫度。
蠟漿稀軟,無法刻畫。
失敗!
調整陰涼方法。
依然失敗!
……
教授深信:失敗不可怕,放棄才是真正的失敗。(正能量足不?誰敢吐槽這段,俺就去告他!作者鬧心大哥寫到這裡,瀟灑地雙手猛擊桌面,大聲為自己叫好。內心佩服著教授:是啊,網文之路,成神是偶然,撲街才是常態。放棄了,神也會撲街;堅持下去,撲得久了、撲得習慣了,撲得漂亮了,起碼也是“撲神”!)
(感慨完畢,鬧心大哥眼淚流下來了,想成“撲神”也不能下手這麼狠啊!方才過於激動,猛擊之下,桌面上的鍵盤幾乎被肢解!唉,這個月的稿費數額確定了:…50元)
鬧心大哥在這裡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