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64部分

花椒前世有警務資源,有尋親尋子的網站,有打拐基因的資料庫,還有新媒體的技術手段,甚至於還有每一位隨時隨地都可以化身為志願者的社會公眾……

而這年頭,人命如草芥就不說了,花椒是有過深刻體會的。

只說光是老百姓出行都相當困難了,就拿周家灣還有隔壁漏斗灣的百姓們來說,光是五六里地外的崇塘鎮對他們而言就已經足夠遠的了,更別說二十里地外的蓮溪城了,很多人甚至於一輩子都沒離開過老家所在的方圓十里地兒。

更遑論還要往人生地不熟的地界上去尋人。

像文啟那樣的還則罷了。

雖說這一年來,因著刻意打聽的緣故,就連花椒都已經知道寧江府隔壁確實有府名朱方,下轄一州名京口,長江、運河皆流經境內,那年也確實京江決堤,水勢蔓延上百里,淹沒人畜、民田、房屋不可計數。

同文啟的記憶正相吻合。

而文啟也確實對家中的確切地址還有印象,至於家族的堂號還有父祖的名諱身份等等的資訊,更是一清二楚。

只要按圖索驥的找過去,就算如文啟所擔心的那樣,即便家裡人真的已經都不在了,卻也或許能找到一二姻親或是一二鄰里的,總能找到一二線索聊以慰藉。

而且就如花椒所提議的那般,再留下書信,道明他們如今的情狀同自家的確切地址,若是還能有親族同文啟一樣命裡有福死裡逃生的找回鄉去,說不得這輩子就能有再見的一日。

可如果像羅冀那般,只知道自家累世聚居的村落好像叫個羅家村,村子裡頭的百姓也多姓羅,卻連自個兒姓甚名誰都並不確定,只知道有個**名叫做“盆子”。

可“盆子”這個小名,就同“小和尚”一樣,就算在蓮溪也十分普遍的。

像是“和尚”,基本上都是孩子滿月的時候,把孩子抱到廟裡穿上和尚衣裳,把大名寫到黃裱紙上,廟裡的主持同僧眾們免不了要念上兩句經,再稱頌一番,如此這般這孩子就成了一名“寄名和尚”了,從此也就可以長活人間,長留在父母膝下了。。

而對家裡頭這般處理的新生男嬰,一般都會取名做“和尚”。

再至於破盆爛缽、缸、罐、瓦的,也是民間為著卑賤,容易養活的意思。

一窩蜂的,一個村裡頭說不得就能有一撥叫做“盆子”的小小子小丫頭,何況羅冀再囫圇記得的,就是家門前還有株杏樹,能打不少杏子,不遠處還有個小山坡,坡上有許多樹,坡旁還有一條溝,溝裡能有魚……

僅憑這麼丁點兒語焉不詳而且相當尋常的訊息,這可怎麼找,豈不是大海撈針!

就像當初秦連熊說的那樣,遠的不說,只說他們崇塘附近周遭的幾個集鎮上,叫做羅家村、羅家莊或是羅家圩的村子就不下四五個了。

再去問問,人家可不都是大多姓羅嗎?

但這回與大堂哥同行的還有方案首。

而方案首除了隨身帶了位護院外,還帶了位方家回事處的大管事。

說話做事兒八面玲瓏滴水不漏,除了需要他指點方案首同大堂哥應對遊歷途中的些許瑣事之外,比如秀才遇到兵。

譬如遊歷路上迎頭撞見了打馬而過的巡檢司兵役,看你布衣芒鞋長的就不像本地人,馬車上又沒任何標記,自然沒有值得他們讓道的地方,當即面露兇相攔下盤問,這會子可沒甚的文明執法,饒是方案首這樣世家出身的子弟,別說本就不準備大張旗鼓世人皆知,就算明堂正道的,也不願同這些個鄉間小吏一般見識。

畢竟就算方家是蓮溪一等一的官宦世家,不知道出了多少舉人進士。但有父母官上任,也從不敢怠慢。縣裡頭有甚的事兒,也從來沒有推諉的時候。

閻王好見,小鬼難纏。

破家知府,滅門縣令。

正是這個道理。

一路上難免遇到這樣的事體,高貴冷豔那一套自是用不得的,最好的法子就是及時奉上路引,堅定不移口齒清晰的告知兵役們,你正是路引上的張三李四王二麻子,免得被人哐噹一聲將你落鎖帶回去吃牢飯,這時候可沒有渠道讓你直播喊冤的。

而方案首同大堂哥這兩個初出茅廬的生瓜蛋子,除了需要回事處的大管事指點他們應對外,還尤其需要他來指點方案首進退。

這回外出遊歷,方案首同大堂哥雖只決定在寧江府周遭走一走瞧一瞧,可相對的,這周遭卻是有著數不盡的親朋故舊的。

方大老爺同方老太太的意思,既然到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