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的列車隆隆駛入6月中下旬,這場世紀戰爭的“第一回合階段”也隨之暫告終結。法國在猛攻中生存下來,德國粉碎了俄國的入侵;奧匈以比俄國多出五成的戰損在加利西亞與對手殺得天昏地暗,奧斯曼帝國加入了同盟國的陣營。
在此之前,由於這場戰爭被普遍認為是短時間內就會完結,因此各交戰國最訓練有素的軍隊,都全部投入到了這第一階段的戰爭中去,就連動員速度最慢的俄國也不例外。用於履行協約、向德國東普魯士發起進攻的西北集團軍群當中,不僅萊寧坎普、薩姆索諾夫兩位集團軍司令是俄國軍界中所公認的優秀將領,俄國第一、二集團軍中的各個師旅,也都是俄國陸軍當中的精英。
然而,這支俄軍當中的能戰之軍,卻是在種種內外因素的聯合作用下(參考前文中關於俄國兵敗坦能堡的原因剖析),遭到了近乎全軍覆沒的打擊。大量久經訓練、頗具戰鬥素養的俄國官兵,不是葬身於德軍的機槍火炮之下,就是頹然走進了德軍的戰俘營。雖然俄國有1。732億人口,理論上足夠動員出2700萬人的恐怖兵力,但這些訓練有素的老兵,卻絕對不是在短時間內就能夠彌補的!
相比於灰色牲口們的損失,俄國更難以彌補的,卻是他們的武器裝備。
拜那位堅信“刺刀勝過大炮,旗杆矛完虐機槍”的陸軍大臣蘇克霍利姆所賜,俄國陸軍從1907年起。就根本沒有好好經營他們的軍械工廠和武器儲備。再加上俄國軍隊中那像是“密如蛛網的鼴鼠穴道”的大肆貪汙。其產能情況更是惡化到了觸目驚心的境地。每年杜馬所下撥的軍費。究竟有幾成能最終落到實處只有天知道。被任命為俄軍總司令的尼古拉大公在首次接見後勤部門人員的時候,對他們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先生們,不許盜竊。”
俄國所製造的陸軍兵器,雖然在技術效能上並不怎麼落後於克虜伯、斯柯達、施奈德、維克斯這些頂尖軍火巨頭的同型別產品,但他們最大的問題便是不成規模、不成體系,以致於生產的速度遠遠趕不上前線戰爭的消耗。那麼一點從生產線上下來的軍火分攤到無數的灰色牲口當中,根本就是杯水車薪。歷史上,俄國在一戰期間一共生產了1。17萬門火炮和2。8萬挺機槍。而德國對應的生產數量則是6。4萬門和28萬挺,分別是俄國的5。5倍和10倍。儘管俄國提前一年退出了戰爭,但這個資料也實在是少得太過分了!
和平時期,130餘萬俄國常備軍還保有最基本的武器配備,然而一旦爆發戰爭,其裝備嚴重不足的情況登時就暴露無遺。數以百萬計的後備役人員被徵召入伍,而俄國軍火倉庫中的現有儲備,卻根本不足以武裝這些人員。很多新組建的部隊都是三個人合用一條步槍,沒有步槍的人只能以工兵鏟或是獵刀作為武器。他們紛紛寄希望於擁有槍支的袍澤戰死之後,自己好拾獲那支寶貴的步槍遺產這即便是在沒有完成工業化程序的非列強國度的軍隊當中。也完全是不可想象的一件事情。至於大炮,在新組建的俄軍部隊當中更是鳳毛麟角。大量擁有這些裝備的俄國軍隊。早已在先前的戰鬥中將其損失殆盡了。進攻東普魯士的兩個俄國集團軍,在5月15日前一共有超過1200門大炮,佔到了俄國陸軍所擁有的全部火炮數量的五分之一。而當他們於6月14日撤回本土的時候,這個數量只剩下了不到200之數,其中有將近800門都被德軍所繳獲!
因此,在接下來的第二回合戰鬥中,德軍完全有理由要重點照顧俄國這個外強中乾的紙老虎。而在坦能堡和馬祖裡湖兩場戰役中大獲全勝的興魯,也屢屢向統帥部陳述俄國軍隊的低下戰鬥力,並希望能將全部的主力都調往東線,以最快速度迫使俄國退出戰爭。迄今為止,第八集團軍的戰果堪稱輝煌,弗朗索瓦軍團下屬的一個營已經抓獲了人數超過一個師的俄軍俘虜。興魯二人完全有理由繼承老毛奇曾經的遺志,以擊敗俄國為自己的第一要務。
不過,皇帝威廉和首相霍爾維格卻是決心已定。德軍將繼續在巴黎發動攻勢,用佔領敵國首都的勝利,來徹底獲取牆頭草義大利和羅馬尼亞的“芳心”。在這種情況下,經過一番思量之後的小毛奇,做出了他的抉擇。
首先,由馮?馬維茨將軍所統領的騎兵軍不再在法國戰場上服役,而是全員開赴東普魯士戰場,劃歸興登堡的麾下指揮。戰爭爆發之際,這支擁有3個騎兵師的獨立軍團伴隨德軍右翼叢集作戰(史實如此),對潰敗的法比軍隊起到了很好的掃蕩作用。然而,隨著西線交鋒從運動戰轉為陣地戰,這些騎兵在機槍鐵絲網面前完全失去了他們的作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