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想法化為泡影。
有鑑於此,清英便是絕不會讓德國海軍去造這種看似很美,但實則乏善可陳的東西了。即便是巡航殖民地,也應當由重巡洋艦來實現。
ps:感謝書友43892的月票支援~~~
第613章航母議題
此後的數日時間內,各國都在輔助艦艇的噸位保留中進行著冗長而市儈般的數額拉鋸戰。由於各方利益訴求均不盡相同,且都指望著能在這最後的爭奪中得到一些便宜,因此其進展之緩慢甚至超過了此前的主力艦談判。面對這一情形,已經隨團到此的清英也只能揉身殺上,並竭盡渾身解數捍衛自己規劃中的底線。參考歷史上倫敦海軍條約中關於輔助艦艇的規定,清英將德國海軍未來的巡洋艦、驅逐艦、和潛艇的噸位分別定在了32萬噸、16萬噸和8萬噸。雖然他本身並不願意給價效比較低的巡洋艦以如此多的噸位,但正如外交國務秘書基德倫在會場上所言:戰後的德國已經成為了一個在全球都擁有廣泛利益的國家,因此必須擁有足夠多的巡洋艦,來代替受到限制的主力艦巡弋各方海域。
根據清英最初的規劃,裝備6英寸級別的渣渣輕巡無疑是一艘都不會造的。然而在具體的談判過程中,清英卻發現這一條件很難被他國接受:且不說重巡對輕巡本就擁有噸位和火力上的優勢,光是自己作為輕巡分類的首倡者、卻一艘也不建造的行為,也足以會引發各國的異樣猜忌。為了讓談判能夠順利按照自己的劇本進行,清英只能極不情願的分給了輕巡5。2萬噸的份額,同時仍保留27萬噸的重巡要求。反正自己已經佔了足夠多的便宜,吐一些出去也就忍了。
經過漫長的嘴炮交鋒之後,亂哄哄的與會各國終於在7月10日勉強在輔助艦艇的分配上達成了一致:德美英日意奧六國的重巡洋艦總噸位分別不得超過27萬噸、18萬噸、14萬噸、13萬噸、8萬噸、7萬噸。輕巡洋艦的份額則被限制在5。2萬噸、11。7萬噸、15。6萬噸、7。8萬噸、5。2萬噸、和3。9萬噸。英美兩國都獲得了德國海軍超過90%的巡洋艦噸位。日本則在德國的拉偏架之下得到了美國70%的份額;對於三方而言。這都算是一個能夠接受的結果。至於地中海兩國,義大利也如願以償的在輔助戰艦上獲得了對奧匈的優勢,極大滿足了自己身為地中海第一海軍強國的優越感;而奧匈雖然屈居最末,但在主力艦上的更新優勢,也足可讓他們遺忘這點小小的不快。
完成重要性僅次於主力艦的巡洋艦談判之後,炮灰驅逐艦的角逐就要輕鬆多了。畢竟這些傢伙相較巡洋艦而言更加炮弱甲輕,所蘊含的力量大有不及;而其不過一年的建造工期,也使得它們完全能夠在地區局勢緊張之後臨時擴充數量。不到兩天時間。各國代表便都在非正式的備忘錄上籤了字:德美英日意奧六國的噸位分別為16萬噸、14萬噸、14萬噸、10萬噸、6萬噸、和5萬噸。而潛艇的情況也與之類似,最終各國以德國8萬噸、美國6萬噸、其餘各國2。5萬噸為限定結束了曠日持久的嘴炮大戰。
“先生們,或許我們還有一種艦艇沒有進行限定。”看著已經開始整理檔案的各國代表,清英忽然在會場上說道。片刻之後,一道道猶疑不解的目光便從四面八方投了過來;人人面色疑惑,始終沒有發現之前條款中的關鍵性紕漏。
“埃特爾殿下說的可是小型魚雷艇麼?我們雖然沒有規定它們的總噸位,但在驅逐艦談判中卻已經包含了它的定義:排水量在600到2000噸之間的為驅逐艦,低於600噸的則為魚雷艇。而對於這種袖珍艦艇,我認為我們完全沒有必要限制它們的數量,因為其低下的排水量。便大幅限定了它們的戰鬥力,只能作為力量有限的近海防禦。即便是我們不予限制。我想也沒有哪個國家會花錢去大規模建造這種小玩意兒的。”美國主力艦隊司令羅德曼語氣輕鬆地說道。
清英微微搖了搖頭,道:“我所說的不是傳統的艦艇,而是在這場歐洲大戰中所新出現的水上飛機母艦。”
“在這場戰爭中,德意志帝國海軍率先用美洲鷹號和鸕鷀號商船改造成了能搭載和收放水上飛機的艦艇,英國海軍也隨後用未完工的恩格丁號商船建成了他們的水上飛機母艦。而如果在座的列為海軍將領們對歐洲海戰略有關注的話,也不免都看到了這種艦艇在海戰中所發揮出的無可替代的作用。它所在偵查上擁有的能力,是此前任何一種傳統戰艦都無法企及的;而由於有封閉的機庫存在,使得其搭載的飛機能夠在惡劣天氣下收回船內,避免了同為偵查之用的飛艇的被迫返航、甚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