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板,以及相當於平地增加艦長、同時提升航速和適航性的球鼻艏……等等,樁樁件件都是令人無法直視的大外掛。再加上從法國人那裡得到的四聯裝炮塔技術,以及絕對堪稱逆天的動力系統,打造一款攻守均衡的條約巡洋艦不過是等閒之事!
由於德國並未在這一問題上提出異議,各國對於新建巡洋艦的效能上限就這麼確定下來了。而驅逐艦的限制也隨之被確定,標準排水量2000噸和130毫米主炮口徑,將成為今後各國海軍列強新開工驅逐艦的效能上限。至於潛艇,由於德國最新服役的u127級已經擁有了1220噸的水上排水量,因此其單艘噸位上限便被放寬到了1300噸,而其搭載的火炮口徑則被限制在了130毫米以內。
結束這無關痛癢的標準劃分之後,各國代表便驟然投入到了口沫橫飛的總噸位保留中去。如果說之前的效能限定是各國為了迎合自身工業體系而進行的友好磋商的話,那麼現在則是完全不遜色於之前主力艦談判時的激烈爭奪。德國要求各國按照之前主力艦噸位的比例來劃分巡洋艦,但除了奧匈之外的所有國家都表示了反對:英國人指出《阿姆斯特丹》和約中關於英德海軍力量的協定僅適用於主力艦和潛艇,包括巡洋艦和驅逐艦在內的輔助艦艇並不受限;不列顛擁有遍及世界的殖民地,無疑需要大量的巡洋艦來進行和平巡弋。
而美日意三方也都對當前自己所獲得的主力艦份額並不滿意,指望著能在巡洋艦上扳回一城,這使得談判又陷入了爭吵當中,幾乎永無止境。眼見各方都相持不下,清英最終提出了一個折中的意見:由於驅逐艦和巡洋艦之間存在較大差距,因此有必要再把巡洋艦劃分為裝備203毫米主炮的萬噸級重巡,和裝備152毫米的6500噸級輕巡兩類;如果各國對按照主力艦比例劃分巡洋艦噸位的方案存在異議,那麼就按照一定的比例建造輕巡洋艦,直至達到理想中的噸位。
這一提議登時得到了英國的大力擁護。當前他們正苦於難以要到足夠的噸位總量來滿足自己在殖民地巡航上的需求,而德國人提出的這一建議正好讓他們有了解決問題的策略。相較於萬噸級別的重巡,6500噸的巡洋艦一樣可以滿足巡航要求,而且價格也勢必會比萬噸巡洋艦更加低廉。最為重要的是,這種船將不是英國一家在建造,而是各國都會在這一領域投入噸位,這就使得英國所新建造的巡洋艦不會出現只有自己是小船小炮的尷尬局面。
經過一番內部會議之後,各國代表都同意了德國政府的這一提議:畢竟對方不再堅持自己在巡洋艦領域也擁有的絕對優勢地位,而萬噸巡洋艦和小型驅逐艦之間也的確似乎需要一型中間船隻來予以填補空缺。各方談判隨即重歸正軌。看著反應熱烈的諸國,清英心中不禁再度泛起了一絲得意的微笑:自己在談判桌上剛挖好了一個坑,這幫國家便都迫不及待地跳了進去。
歷史上,輕重巡洋艦的區別是到1930年《倫敦海軍條約》才得以標定:在此之前,各國都在鑽先前《華盛頓條約》的空子,大規模建造萬噸級別的重巡。不過,這卻並不妨礙清英先就將裝備152毫米主炮的輕巡洋艦的概念提出,用挖掘機挖好坑洞讓各國去跳。因為相比於裝備203毫米主炮的重巡,輕巡的戰鬥力簡直不忍直視,把這種東西造出來,幾乎就是對納稅人金錢的海量浪費。
當前,英德海軍內都擁有大量裝備6英寸級別火炮的輕型巡洋艦,美國也在規劃建造裝備12門152毫米火炮的奧馬哈級;然而,這卻是一戰這個特定時代下所催生出的產品。由於精密沉重且造價昂貴的火控系統僅僅配屬到了主力艦,只有簡易測距裝置的輕型巡洋艦,其在歷場海戰中的交戰距離便至多不過5000米。然而隨著火控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這些原本只屬於主力艦的儀器也有了裝備巡洋艦的機會;而這所帶來的直接後果,便是巡洋艦之間交戰距離的急速飛躍。
在這種情況下,6英寸級別的火炮就遠不能滿足未來巡洋艦之間的交戰需求了。因為根據物理,這種口徑的火炮當飛出10公里之後,其精度散佈和穿甲威力都會急劇衰減;超過15公里,則更是幾乎脫離了有效射程,除了為己方提升士氣之外很難再有實質性的意義。而8英寸級別的火炮則不然。15公里的距離對於它而言仍舊擁有穩定的彈道和強勁的穿透力,即便是到了20公里開外,也仍舊具備一定程度的威懾。也就是說,重巡完全可以在遠距離上就將輕巡有效擊毀,而自身所受到的威脅極為輕微;即便是輕巡全速拉近距離,重巡自身所具備的高航速,也同樣能保證讓對方發揮投射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