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0部分

得了機會,一古腦的宣洩了出來,小道士感懷身世,也是聽得津津有味,要不是怕惹起老張的疑心,他恨不得跳起來擊節喝彩。

而且,他也搞懂張孚敬的用意了。

他做的那些為普通百姓主持公道的事,看在嘉靖眼中很不和諧,對謝丕那些世家出身計程車大夫來說,更是深惡痛絕。但對寒門出身的張孚敬來說。卻可能有所觸動。因此才對自己另眼相看。

總而言之,又一個史書上形象崩塌了,劉同壽判定,這位以圓滑善逢迎而著稱的大明首輔,骨子裡其實是個老憤青。

當然,張孚敬在演戲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他跟劉同壽說的這些東西都是秘聞,由旁人洩漏出去,肯定會引起軒然大波,只有從劉同壽這裡說出去不要緊,至少老張能撇清干係。

他是神仙弟子啊!本來就能掐會算的。在幾千裡之外的江南,都能瞭解到那麼多宮中秘事,現在近水樓臺,多掌握點資訊算什麼?

儘管可以從情理上這麼解釋。劉同壽卻更願意相信,老人確實是帶著一顆真心來的。這十多年來,他成功的站到了大明的巔峰,忍受了無數非議和罵名,但他的志向和抱負卻不得施展,至少在他自己看來,最終是一事無成。

就在他已經近乎心灰意冷的時候,自己出現了!

這麼想可能有點自戀,但這卻是最符合情理的一個解釋。至於張孚敬說的終極目標,雖然聽起來很荒謬。但老人既然提了,他肯定就有所考量,不用急,後面還有下文呢,只管聽著便是了。

張孚敬說的興起,劉同壽聽得起勁,從楊廷和開始,毛紀、毛澄、袁宗皋、賈詠、蔣冕、楊一清,一個個煊赫一時的名字被提起,然後被張孚敬數落的一無是處。滿身是洞。

要說這大學士呢,口才都是不錯的,明明是罵人,他說話也不帶髒字,可能是為了照顧劉同壽的文化水平。偶爾引幾個典故,也都是相對淺顯的。

劉同壽聽得也是眉飛色舞。聽到那些仇人捱罵,很爽還是其一,更重要的是,透過張孚敬的點評,他對嘉靖朝的朝局有了全新而深刻的認識。

朝中的勢力劃分,各勢力之間的矛盾與淵源,各勢力內部錯綜複雜的關係,都透過張孚敬的點評,一一呈現了出來。

這些東西實在太重要了!

這是當朝首輔的切身體會,深刻認識。若是有哪個新科進士或者不得志的小官得知有這種機緣,說不定願意付出傾家蕩產的代價,來換得旁聽的機會,哪怕有時間限制都在所不惜。這是名符其實的金玉良言,是可以讓人平步青雲的秘籍!

張孚敬說要傳衣缽給劉同壽,半點假都沒摻,因為,他已經在這麼做了。

劉同壽也沒閒著,雖然不能記筆記,但他的記性倒也不差,張孚敬傾囊相授,他也執起了弟子禮,在端茶倒水,忙了個不亦樂乎。

等到張孚敬終於點評到當朝人物時,滿滿一壺茶已經見了底。

老人抬手阻止了劉同壽欲招呼人倒茶,用欣賞的目光看著這個還沒入門牆的弟子,緩聲道:“適才老夫說的,你可都聽懂了?”

“弟子明白了。”劉同壽下意識的換了稱謂。

“既然如此,那老夫就考校你一下,這當朝的人物,老夫身在局中,評的未必客觀全面,所以,老夫只評一個,能領悟到多少,就看你自己的悟性了。”張孚敬並不接茬,但眼中的欣慰之色卻難以遮掩。

“夏言。”劉同壽不假思索的回答道。

他對夏言瞭解甚少,但他知道,這人後來很是得勢了些時日,是張孚敬最為強勁的對手。此人跟嚴嵩貌似不怎麼對付,然後被嚴嵩搞死了,後世對其人的評價也還不錯。

但那種評價不足以為信,因為古人給人定論的方式是一刀切的。

在正德朝,跟劉瑾做過對的,就是忠臣,是好人;嘉靖朝則換成了嚴嵩,出於這個原則,不管出於什麼目的,跟嚴嵩作對的就是好人,夏言這個跟嚴嵩打過對臺的,當然就是大大的好人了。

總之,經過了在老爹正德、以及伯父嘉靖的身上發生的種種顛覆,劉同壽是不會再盡信史書了,反正他記得的史料也不多。

既然是張孚敬的對手,那就很有了解的必要,否則日後被人打上門來,措手不及該如何是好?如果劉同壽記得不錯,張孚敬的仕途已經到了尾聲,也許二人聯手之後,有可能挽回局面。但他習慣按照最壞的打算來做準備。

“好。就是夏公謹。”張孚敬很滿意的笑了。

這個弟子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