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大學士如何?”按照時間順序,劉同壽點出了第一個名字。
按說知道了身世之後,他應該視楊廷和為仇人才對。不過劉同壽畢竟沒有切身經歷,對其人的仇恨值並不高。再說了,郝老刀是他老爹正德的死黨,說的話也許會有主觀因素,聽聽別人怎麼說,也可以當做參考,兼聽則明嘛!
何況。劉同壽也沒有現在就給老爹正名的打算。不用張孚敬提醒,他也知道,正德相關的事,對嘉靖來說,是忌諱中的忌諱。先前他犯了嘉靖的忌諱。只是被冷藏,要是犯了這個大忌諱。那就只有死路一條了。
就算真有那麼一天,估計也是很遠的將來了。就象張孚敬說的,站到了大明之巔,然後就可以順著自己心意行事了。
“楊介夫麼……嘿嘿”張孚敬嘿然冷笑“世人皆道楊首輔乃是一代賢相,其子才氣縱橫,直名更令天下景仰。可是,楊介夫自正德二年內入閣起,一直高居在朝堂之巔,他為大明,為天下做了些什麼?”
“賢相,就是罔顧先帝的拳拳信顧,不論是非,事事對先帝陽奉陰違?然後把荒唐無度的汙名推給先帝?但凡是先帝主張的,他都反對,但凡是反對先帝的,他都支援或者默許……”
“寧藩反亂,跡象昭著,江西之地,人盡皆知,巡撫孫德成的告急示警文書幾日一至,皆石沉大海,老夫當時不過是一介舉子,卻也時有耳聞,可他楊首輔在做什麼?他聯合朝臣,向先帝力諫,勸阻先帝率軍南巡!”
“哼!說他尸位素餐,都是在誇他,賢相,如果這種人是賢相,那張某哪怕與這兩字沾個邊,都覺羞恥!”
“或許有人說,楊介夫兵事不在行,寧逆之事一時失察,也是情有可原,這話倒也不無道理。只是,既然身為首輔,吏治清明與否,國庫充盈也無,民間有無怨氣,總該與他有關係了吧?”
“結果怎麼樣?冗員、冗兵、冗費!前朝積弊未消,他在位期間更是雪上加霜,事至如今,更是每況愈下,老夫倒是想知道,他這個首輔的眼睛都在看著哪裡?只顧著拉攏黨羽,排斥異己了嗎?”
“國庫……前朝的國庫倒是比弘治朝頗有好轉,可那都是先帝張羅起來的!先帝開寧波、杭州船舶司,遣中官監察礦山、河堤、鹽鐵之政,乃至釐清田畝,其間雖有弊端多起,但不可否認的是,國庫之豐,皆緣由於此,跟他楊介夫有什麼關係?”
“也不能說沒關係。今上登基之後,楊介夫立刻以取締前朝弊政為由,將先帝立下的規矩一清而空。當時倒是博取了聖心,可隨即,國庫就呈現了入不敷出之象,這也是賢相之所為?”
“再說民心,前朝有流賊叛亂在先,後有寧逆反亂,似乎民怨極大。可是,劉六、劉七本是馬賊流寇,從來就不服朝廷管束。等到嘉靖朝又如何?”
“嘉靖元年,甘州軍亂;十一月,青州以王堂為首的礦工反亂,波及東廠、兗州、濟南;同時又有白蓮教在陝、豫作亂,逾年乃平;嘉靖二年,倭使掠寧波,弗朗機番人入寇廣東;嘉靖三年,大同軍變,這都是楊介夫清理前朝弊政的過程中發生的……”
張孚敬長吸了口氣,然後總結道:“同壽,你還覺得楊介夫是賢相麼?”
“當然不是。”劉同壽強自壓抑著激動的情緒。
他已經心huā怒放了。
老張真是太強大了,這一番駁斥有理有據啊!可惜不能做筆記,不然將來要給老爹正名的時候,就可以拿這個原話來用了,真是可惜了。!~!
第131章 孚敬傳道
這會兒老羅的三國演義還沒怎麼流行,張孚敬也不是模仿書中的典故,這個時代的讀書人就好這口,縱論古今,指點江山,是很時髦的休閒娛樂以及拉關係的方式。
和後世的官員們喜歡一起去喝茶泡腳,是一個套路的,區別只在於事後要不要發票。
看樣子,老張將這些話積壓了很久了。從他還沒中進士那會兒,他就已經對楊廷和的施政方針不滿,後來兩人成了政敵,他也不好從這種角度攻擊對方。
朝爭的時候翻舊賬,或者進行人身攻擊都沒問題,不過當時的主題是要改禮制,他要提這個出來,會引起嘉靖的誤會,懷疑他偏題什麼的,而且還會惹得某些守舊派不滿,憑空招惹敵人。
等到楊廷和被搞掉之後,他這話也沒法再說了,否則就有死纏爛打的嫌疑,顯得氣量不足,為人狹隘,容易惹起眾怒。所以說,幹啥也不容易,當首輔也不是就可以肆無忌憚了。
今天,在劉同壽麵前,老張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