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更有江南小城的味道,當然,除了那些之外,還少了不少歷史古蹟,比如百草園和三味書屋。
此時他正在城北小江橋上看風景,這座橋始建於唐宋時期,歷經數百年至今,卻依然牢固如新;不遠處的大善塔歷史更久,可以上溯到千年前的南北朝時期。
“小江橋,橋洞圓,圓如鏡,鏡照山會兩縣;大善塔,塔頂尖,尖如筆,筆寫五湖四海。同壽賢弟,這對聯說的就是小江橋與大善塔相映成趣之美。”韓應龍盡職的履行著導遊的職責。
“看樣子,府城這裡受的影響倒不大。”劉同壽點點頭,後世這兩處景觀依然還在,但卻沒了這相映成趣的意境。大善塔雖高,終究高不過後世的高樓重宇,哪怕它有七層四十米也是一樣。
韓應龍啞然失笑道:“賢弟說笑了,且不說眼下雨過天晴已有旬月光景,就算是雨再大些,跟十年前的那次相仿,府城內也不會有什麼大患啊。”
“這話怎講?”劉同壽微一愣神。
“紹興乃是千年古城,遠的不說,現在的城池,本就是前宋遺留下來的。”一說典故,韓應龍就特別有精神,“靖康之後,高宗退守江南,以越州為都,冠以紹興之名,並以為年號,寄託中興國統之意,後來遷都杭州,依然以紹興府為陪都,更是帝陵所在……”
“韓兄,拜託你說重點。”劉同壽趕忙叫停,後世的京城還是都城呢,下場雨不一樣水漫金山,甚至還淹死了不少人,紹興府再輝煌,畢竟也是過去了,好像沒啥聯絡吧?
“咦?賢弟你不知道?”韓應龍有些意外,不過回答的卻是痛快:“《管子》有云:凡立國都,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廣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省……地高則溝之,下則堤之……內為落渠之瀉,因大川而注焉……”
管子?這書的名字不錯,城市排水,當然需要水管……劉同壽被他繞的有點迷糊,不過大意算是聽懂了,古人對城市排水相當重視,即便是普通的縣城都是如此,曾經作為都城的紹興府就更加不在話下了。
正如書中所講,到了唐宋時期,中原的城市排水技術就已經相當系統且完善了,韓應龍舉證的也正是從這方面來的。
“有史可鑑,除了北宋的汴梁,由於舊城新用,導致問題叢生之外,其他如唐代長安,宋代杭州,乃至本朝的紫禁城,數百年來,從未有過水災氾濫的記錄,紹興府同樣如此……之前的水災糟蹋了不少農田,但縣城內卻也沒什麼大礙,就是源由於此。”
劉同壽對水文歷史沒啥研究,不過韓應龍說的這些應該也沒錯,明朝的紫禁城經歷過不少的災劫,火災,地震,都不新鮮,但水災的記錄卻從來沒有過,想必就是這城市規劃的功勞了。
“城裡排水這麼好,可外面的水利設施就太差了吧?要是都跟城裡的設施一個檔次,這場雨又能掀起多大風浪?”望著腳下的小橋流水,遠處的青磚碧瓦,劉同壽長嘆了一聲。
古今都有不如意的地方,能造出屹立千年不倒的佛塔、石橋,以及數百年後,還能發揮作用的城市水利系統,卻被河渠堤壩之類的水利設施所難倒,真是讓人無法理解啊。
“算了,不說這些,說起來,街上的行人為什麼這麼少?偶爾看到幾個也是行色匆匆的,莫非都是趕集的?”他搖了搖頭,不再糾結,憂國憂民自有人去做,自己還是專心當神棍好了。
“呃,”韓應龍眉頭微皺,想了想,下一刻卻是恍然笑道:“賢弟,你怎麼糊塗了,秋闈之期已過,若是快的話,也該是放出龍虎榜的時候了。”
“這麼快?不是十五那天才考完最後一科麼?”劉同壽有些意外。
“也許是水患影響,應試的人少,所以批閱的就快些吧?”韓應龍猶豫著回答道。
明代科舉,放榜的日子沒有準確日期,只是規定在八月底之前,具體要看考官的效率和工作量的大小,一般都在二十五日左右,多用寅、辰日支,辰屬龍、寅屬虎,故鄉試正榜也稱龍虎榜。
眼下才過下旬,按說確實早了些。不過,這時節,除了這件事之外,似乎也沒有其他大事了。
“崔知府那邊一直沒有答覆,咱們乾脆去衙門看看好了。”鄉試是在南北直隸,以及各省布政司進行的,但各府縣得報之後,也會把本地中舉者的名錄貼出來,就像後世高考後,學校也會搞個榮譽榜似的。
鄉試的影響力和隆重程度,自然比後世高得多。明代鄉試的錄取比率在百分之四左右,比後世考大學可難多了,成了舉人後,就有了做官的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