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62部分

!”

備註:明朝鼎盛時期的人口據說是在1。5億左右。在經過半個世紀的饑荒、瘟疫、戰亂以及屠殺之後,順治十七年的統計數字是1千9百萬左右。本書中歷史已被篡改,清軍未能南下。揚州十日,嘉定三屠也沒有發生。因此取個折中又吉利的數字,就8000萬吧。—_—|||請大家設想:依照現在中國的國土面積,只有現在1/14不到的人口,工業、農業尚未機械化,滿世界移民也不用綠卡的情形。

23 接拜帖知縣會好友 品香茗諸人論為官

應廷吉的一番話說得四平八穩,乍一聽似乎兩邊都不得罪。然而對於朱大倌人來說,他的計劃已然泡湯。因為他家的那塊地正處在漕鹽弄的中間地段。若沒官府的配合,就算他能收回土地另作它用,也不見得會有太大的價值。不過應廷吉可不管誰得利,誰吃虧。此時的他正想著如何儘快結束這場月會。既然兩邊他都得罪不起,但總躲得起吧。卻見知縣大老爺緊接著便向身旁的縣議會議長低聲客氣道:“我說潘議長,這事就這麼辦吧。合同之類的糾葛本就不是咱們管轄的範圍。”

“應知縣所言甚是。不是說要依法辦事嗎。這種事還是交由司法院依稟辦是最為妥當的。”潘議長拱手回應道。說實話,他剛才也被杜可明他們的舉動給下了一跳了。若是真的鬧得三個議員在議政堂大大出手,傳出去對誰都不好。況且連縣太爺都忙不迭地撇清干係了。那自己還不趕緊把這燙手的山芋丟給司法院去。很快就在心裡頭理清頭緒的潘議長,立刻便冷靜了下來,向著其他議員詢問道:“那諸位還有別的議案嗎?”

“既然應知縣說了公道話。那漕行與朱議員之間的私事就不勞煩在座諸位議員勞心了。”杜可明朝著應廷吉一個抱拳道。而一旁似乎是偷雞不成蝕把米的朱大倌人也只好暫時忍下這口氣,冷冷地哼了一聲,算是接受了這樣的結果。

眼見一場針尖對麥芒的爭論,才剛開了一個頭,便被知縣大老爺的幾句話消彌得無影無蹤。察言觀色著的其他議員見狀,在竊竊私語了一番後,便紛紛表示自己沒有提案。見眾人都沒了意義,潘議長在心中長長地舒了一口氣後,便微笑著宣佈道:“既然如此,那今天的月會就到此結束吧。應知縣公務也很繁忙啊。咱們就不要再多打攪大人了。”

“那裡,能來此傾聽百姓的心聲,也是吾等公僕的職責。”應廷吉謙遜的回應道。於是整場月會也就在知縣與議長兩人互相的恭維聲中平靜的結束了。這樣的結尾,對於來此旁聽的百姓來說似乎太倉促了一些。但對前來找素材的記者們來說,卻是收穫頗豐。三大議員的針鋒相對,知縣老爺的講話,面子與民生的爭論等等之類。任何一條素材都夠那些記者們寫上數章長篇大論了。如若還能挖掘一些內幕之類的猛料,更能達到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境界。

當然,此刻打道回府的應廷吉,可沒心思理會那些個記者將如何報道今日的月會。剛才月會上的那段插曲已經讓他的胃一陣陣的猛抽了。遙想早些年,縣太爺可都是在自個衙門裡升堂辦事的。那些個平頭百姓見到自己,無論貧富都得老老實實地跪在堂下。只要自己在堂上猛一敲驚木堂下的眾人還不一個個乖得像綿羊似的。可現在世道變了,自己這個縣太爺不但要每月來縣議會聽取議員們的意見。那些議員還可以動不動,就像剛才那樣在自己的面前甩起臉來。最要命的是,那些個議員不是“強龍”,就是“地頭蛇”,似乎每一個都不是能輕易得罪的主。這可苦了像自己這般,由朝廷派往地方的“流官”,每每都要小心應付本地各方勢力間的矛盾。一個處理不當,非但可能官威受損,搞不好還會因此丟了烏紗。

一想到這些,應廷吉覺得自己頭上的那頂烏紗儼然又重了許多。可正當他的官轎抵達府邸時,卻見府裡的管家匆匆地迎了上來,將一份巴掌大小的拜帖呈了上來道:“老爺,剛才孫大人的家丁送來了這份帖子,想請老爺初十那天一同郊遊去。”

“郊遊?”應廷吉滿腹疑惑的接過了拜帖,上下一掃後,會心笑道:“看來克鹹兄他們倒是閒得緊啊。也罷,該是散散心的時候了。”

於是在接到拜帖的兩天後,一身便裝的應廷吉依照著拜帖上所指的地點欣然赴約了。與普通人想像中的不同,這些個青天大老爺們的聚會場所即不是風花雪月的畫舫,也不是富麗堂皇的酒家,而是一家坐落在青山腳下的不起眼的小涼亭。既然地段不起眼,自然往來的遊客就也甚是稀少。應廷吉打老遠就能望見在涼亭裡聚會的友人們,同他一樣,這些人也清一色身著便裝儒服。覺得心頭一熱的他將紙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