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9部分

刻腳下啪得一下立正敬了個軍禮道:“沈旅長好。王軍長他們正在會議室裡等你。”

“知道了。”那女軍官點頭回了個軍禮。眼前這個英姿颯爽的女軍官便是湘西獨立騎兵旅旅長沈雲英。孫露雖然身為兵部尚書,明軍陸海總司令。但明軍中的女軍官依然是鳳毛麟角。更何況是騎兵軍官。由於第一軍團駐守徐州一線。而徐州地區又是以平原為主需要有騎兵配合作戰。然而第一軍團一向以步兵為主缺少騎兵。於是孫露這次乘第二軍團平定完湖廣之亂暫時休整之機將第二軍團的沈雲英部調來徐州支援第一軍團。沈雲英部的調來無疑是緩解了第一軍團缺少騎兵的劣勢。她的騎兵旅更是整個第一軍團的寶貝。

雖然如今人們提起明軍首先想到的就是犀利的火炮和火槍。至於騎兵嘛。在多數人眼中是被忽略不計的。本來還有關寧鐵騎可以同滿蒙騎兵一拼高下。可如今連關寧鐵騎都留起的辮子。而目前的明軍騎兵又以輕騎兵。主要負責戰場外圍偵察。因此在清軍眼中明軍騎兵一向都被認為是小孩子把戲。但對明軍來說任何一支騎兵都是重要的。南方本來就不產馬。能組織起這些騎兵明軍花了很大的心思和錢財。為此兵部不惜從海上高價收購中亞、非洲的馬匹來充實騎兵。甚至自行改良馬。雖然無論是從雲貴搞來的滇馬,還是從海上收購來的阿拉伯馬都不能同蒙古馬相比。但它們有著各自的特點。就象明軍的騎兵戰術有自己的特點一樣。

明軍騎兵除了負責外圍偵察外。在戰場上騎兵一般排成兩個或三個單列橫隊,位於步兵橫隊的兩翼。明軍騎兵雖然也配備手槍。但真正發揮作用的是手持馬刀的衝鋒。因此為了提高前進的速度和增強衝鋒的猛烈程度。沈雲英曾強烈要求將騎兵的武器裝備減到最輕的程度。孫露也同意了她的建議。目前明軍騎兵只裝備手槍和馬刀。要不是礙於清軍弓箭的威力估計連胸甲都要被省去了。

而是兩淮之戰的經驗讓沈雲英和劉宗亮這樣的騎兵軍官明白了一點。那就是明軍輕騎兵在火炮的支援下對清軍發起衝鋒的效果絲毫不遜於滿清的騎兵。當然這需要嚴格的訓練。按照孫露的看法“鐵騎”不是光有盔甲只知道橫衝直撞。而是需要有鐵一般嚴明的紀律、鐵一般頑強堅定的意志以及對國家無限忠誠。這才是大明所需要的“鐵騎”。對於孫露這種說法沈雲英深信不已。同樣她也正是如此訓練自己部下的。在單打獨鬥中這些人也許不是滿蒙騎士的對手,但作為一個整體卻行動得更有效率。當然沈雲英也清楚的知道將騎兵跟步兵和炮兵組合在一起之後勢必要犧牲騎兵的速度和衝擊力量。從實際戰鬥的情況也可看出明軍的騎兵只能在最後大約100碼的距離內才可以作最後衝刺。但她有信心讓自己的騎士在這100碼內發揮最大的殺傷力。為此她也躍躍欲試著能同滿清的騎兵再次較量。於是穿過用原木搭建的走道沈雲英來到盡頭的會議室。守衛計程車兵向她敬了軍禮便推開了大門。

*******************************************************************************

柳丁終於下決心了將明軍的標準裝備退到前裝燧發槍。後裝針發槍作為狙擊槍組成獨立的“來復槍團”。至於有些書友建議的長槍兵,柳丁認為這就算了。槍支發展到刺刀,又出現了投彈兵。長槍兵就應該被淘汰了。另外和書中同一時期歐洲也有投彈兵。但歷史上正式的手榴彈獨立連是1670年法國軍隊在杜勞埃團裡建立的。再次宣告書裡的時間是1646年。

注:下列為1600年以前歐洲武器的發展趨勢:手榴彈,1382年;發煙彈,1450年;計時火柴,1410年;盒裝彈丸,1410年;粒狀火藥,1429年;火彈,1400…1450年;燧發器,1450年;青銅爆炸彈,1466年,炸彈,1470年;炮車,1470年;手槍,1483年;燃燒彈,1487年;來福線,1520年;西班牙式火槍,1521年;改良型手榴彈,1536年;左輪式手槍,1543年;紙彈殼,1560年;一種榴霰彈,1573年;熱彈,1575年;一般炮彈,1588年,火藥與彈丸合裝的彈殼,1590年;來福線手槍約1592年;衝擊式引信1596年。

第二十四節 東路

“報告。”

“進來吧,沈旅長。會議剛剛開始。”王興抬頭看了一眼剛進來的沈芸英後又將頭低了下去。示意第一軍團總參謀長黃履嘉繼續。沈芸英順手帶上了門默不做聲來到了會議室中間的沙盤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