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9部分

一古腦兒的從頭上澆了下去。

遠處校場上其他連隊的戰士也在頂著烈日訓認真練著。“抬腿!”“起步走!”“匍匐前進!”隨著教官口令戰士們反覆進行著佇列訓練。他們按擊鼓的點子走步,學習拼刺刀和滑膛槍裝彈。是的。滑膛槍裝彈。王俊發現那些新兵現在使用的不再是自己手中後裝針發槍的“43式後裝針發槍”而是前裝的“41式步槍”。41式步槍不是民兵使用的嗎?王俊納悶的想到。

其實王俊是搞錯了他所看見的不是41式步槍。而是經過改進的“45式前裝步槍”。45式步槍是前裝燧發槍。採用擊錘起爆藥雷汞,引燃火藥,推出彈丸。並將原來手槍上的鐵製推彈杆應用於現在的燧發槍。這兩項改進使得明軍的45式前裝步槍能在一分鐘內發射5發子彈。而原有的41式步槍一分鐘只能發射2發子彈。不過45式步槍畢竟是前裝槍,它的裝彈速度當然比不過後裝針發槍。43式後裝針發槍一分鐘能射10發子彈。可明軍陸軍現在普遍裝備的卻是這種45式前裝步槍。

就槍械發展來說明軍改用45式前裝步槍是一種退步的無奈之舉。但包括王興、張家玉在內的將領乃至下層士兵卻都普遍青睞這種45式前裝步槍。原因很簡單作為後裝針發槍的43式後裝針發槍雖然先進射速快,可是在實戰中使用效果並不好。在大規模使用時經常會出這樣那樣的故障。不是撞針損壞就是卡殼情況嚴重。這一方面是由於義勇軍戰士在槍械保養上缺乏必要的重視。後裝針發槍不是大刀長矛。它需要士兵每日對其進行保養,以保證零件不生鏽卡殼。可習慣於冷兵器作戰的軍官和戰士根本沒有這樣的觀念。還是用以前保養大刀長矛的方法保養槍械。加之南方潮溼的天氣結果許多士兵的槍械普遍都有生鏽的情況出現。

另一方面後裝針發槍造價昂貴,且結構複雜。它比起前裝槍要精貴得多。嚴重的撞擊、浸水甚至沙土都可能讓槍的撞針出現故障。而一旦槍支出現故障普通的戰士基本上沒辦法自行修理。只能將帶有刺刀的後裝針發槍當長矛使。結果兩淮之戰的後期義勇軍幾乎一半的部隊又恢復到了前裝槍狀態。後方的政務院則收到了大量報廢的43式後裝針發槍。對此孫露和陳邦彥的心情只能用滴血來形容了。那可都是白花花的銀子啊。再加上後裝針發槍過高的工藝要求也使得它的推廣受到阻礙。而45式前裝步槍雖然比不上後裝針發槍。但它的效能穩定,價格便宜,結構簡單便於修復。因此兵部最後還是選擇了“價效比”最高的“45式前裝步槍”作為明軍步兵的標準裝備。

至於原來的43式後裝針發槍則被作為狙擊槍應用於專門的“來復槍”團。以及裝備給擲彈兵和騎兵使用。用來完成特別艱鉅的任務。不過無論是後裝槍還是前裝槍。槍支的保養都是絕對重要的。必須要讓每一個戰士明白“槍支是士兵的生命。不尊重槍支就是不尊重自己的生命。”兩淮戰役中部隊暴露出的種種缺陷讓孫露意識到陸軍光有《三大紀律八項主義》是遠遠不夠的。目前明軍的裝備要求陸軍要實現嚴格的條例化和標準化。這一點義勇軍的海軍倒是做得不錯。於是兵部結合實際作戰經驗並借鑑海軍的《海上作息條例》編制了《陸軍作戰條例》。營的指揮官必須每月給部隊宣讀一遍《陸軍作戰條例》。違背這些條例就要受到嚴厲的懲罰。其中當然包括了“士兵每日必須擦拭槍支”這一條。

樹蔭下王俊從上衣口帶裡摸出了一本小冊子封面上寫得就是《陸軍作戰條例》。過幾天就要輪到他們連線受考核了大家都在忙著準備考試。擲彈兵獨連中不少人都是徐州本地子弟。徐州民風彪悍歷來就有習武的風氣。所以這訓練是難不倒他們的。倒是這《陸軍作戰條例》讓這些戰士緊張不已。畢竟他們中大多大字不識一個。許多人是到了部隊上了補習班後才會寫自己的名字。當了兵之後還能識文斷字這倒出乎了這些戰士的意外。如今不少戰士都已經能寫家書了。他們中有人還一臉信誓旦旦的表示再當幾年兵回去都可以考個功名了。

忽然一陣急促的馬蹄聲打斷了眾人的複習。一支頭帶鋼盔、身著綠色軍服和黑色胸甲的騎兵快速的衝進了營地。馬蹄帶起了一陣煙塵。校場邊休息著的不少戰士都站了起來。他們朝著騎兵揮舞著軍帽吹起了口哨。只見為首的一個年輕女軍官催馬跑到臺階前面,用靈活的姿勢縮回一條腿,在馬鐙上站了片刻後一躍而下。她那瀟灑的模樣頓時引來了周圍戰士的一片歡呼與口哨聲。

而那女軍官只是嫣然一笑將韁繩扔給了身後的勤務兵。用手摸了摸馬脖子,然後拍了拍馬屁股,便在上了臺階。臺階上的衛兵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