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45部分

還會得罪自己的上級。因此,一些深諳為官之道的官僚每每遇上這樣的論戰,往往都會置身事外擺出一副地可奉告的模樣。而那些剛剛踏入官場的年輕官僚雖也是血氣方剛,但其資歷與地位終究是有限。就算加入了論戰,亦不能給任何一方帶來官方的直接影響。

雖說女皇現內閣在儒道法相爭的情況下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沉默。可這並不代表除了士林人士之外就沒人關心此事。至少此刻身處皇宮大內的皇長子楊禹軒就十分關注外界論戰的發展。為此,他特地著人從宮外收羅了大量的報紙。每次在認真閱讀完相關文章後,楊禹軒還會極其仔細地對某些精彩的文章進行摘錄。在看過一段時間的報紙後,楊禹軒發現自己的腦子裡也充滿了各類想法。本人甚至還考慮過要自己寫文章投稿參與外界的論戰。可誰知,他這想法才一冒頭,就立即接到了母親的警告。正當楊禹軒納悶母親是怎麼猜到他的心思時,卻不想外界的儒道之爭已經悄然來到了他的身旁。

第二部 第二百六十一節 上書房皇子拜新師 為解答二師起爭執

作為未來皇位繼承者,皇子的教育,特別是皇太子的教育,在歷朝歷代都是國之大事.畢竟誰都希望由一個睿智,博學,英勇的皇帝來統治自己,而非一個不學無術,殘暴兇狠的惡徒來坐蛹江山。作為中華朝女皇的長子楊禹軒雖然尚未被冊封為皇太子,但在朝野上下的心目中這個剛滿十四歲的少年儼然就是天朝的皇太子。畢竟女皇中年喪父,僅育有一子一女。無論是鑑於中原的風俗,還是皇權的穩固性,女皇改嫁他人的可能性都十分渺茫。因此楊禹軒在失去父親的同時,一個王朝的重擔也就此無聲無息地壓在了他的肩膀之上。

既是皇位無可爭議的繼承者,自然就得接受為帝王量身定做的養成計劃。從四書五經到琴棋書畫,從天文地理到科學軍事,中華朝的大臣們似乎恨不得將這些古今中外的知識一股腦兒地全都塞進未來君王的腦袋裡。不過作為母親與皇帝的孫露卻並不允許群臣象填鴨子一樣教育自己的兒子與繼承人。這位向來開明的女皇此次卻極為固執地修改了群臣設定的教育計劃。

須知,孫露自小雖沒什麼時間養育自己的一雙兒女,但對他們的教育卻有著自己獨特的想法。這個時代的中國官宦世家在教育子女時無一例外的都是採取先嚴後寬的教育流程。不少出身名門書香的子弟從四,五歲起就開始識字唸書。往往每日卯時開始讀書,一直要學習到申時。沒有寒暑假,一年之中,除了端午,中秋,除夕等等之類重大節日,每日都要上課。八歲之後就要開始學習高度抽象的四書五經。直至15,16歲後之中嚴格教育才開始逐漸放鬆。相比之下,由後世教育系統培養出來的孫露卻有著另一套想法。

楊禹軒與楊念華在六歲之前的歲月幾乎就是在玩樂中度過的。直到六歲後他們才開始正式的學習生涯,用的是由孫露本人編撰地教科書。並且與外界公立學校地孩子一樣享有寒暑假。待到兩人十歲時。已然登稱帝的孫露又將兩兄妹分別送入了軍校與女校在集體生活的條件下學習。依照孫露原本的計劃,楊禹軒與楊念華在15歲之前接受基礎教育,15歲之後才開始接觸學習政治,經濟,軍事方面的著作以及拉丁語,阿拉伯語等外來語言。這樣的教育將一直持續到皇子25歲,皇女至出嫁。

“在孩童心智尚不成熟之時,讓其學習不能理解地東西,是在灌輸信仰。而非傳授知識。”中華朝的大臣學者對皇子的教育提出異議之時,帝國的開創者如此回應道。面對女皇的堅持大臣最終還是選擇了妥協。畢竟他們中的多數人也承認一個七,八歲的孩童讀《大學》除了死記硬背之外,根本理解不了文字背後的深刻含義。可教育皇子地夫子們還是不怎麼能接受未來的皇帝,到了15歲才學過一本《詩經》以及《論語》與《孟子》中僅與個人修養有關的部分文章。更不服氣女皇分配給雜學的課時比國學來得多。

事實上,皇子的課程安排並沒有厚此薄彼地意思。只不過在一些夫子眼中數學,格物,地理等學科都是雜學,將這幾門課加在一起的課時自然是原員超過了正統的國學。而夫子份在給皇子上課之時也免不了夾帶點“私貨”。與之對應的洋太傅並不怎麼介意這種課時安排。相反他們對中華朝在貴族教育上的嚴格態度大加讚賞。須知,在這個時代的歐洲不少貴族乃至王族都是文盲。更不屑說一個14四的少年能讀會寫,知道地球引力,還會演奏與繪畫了。但是有一點洋太傅倒是與土太傅達成了共識,那就是接著上課的機會向未來的皇帝傳授些“私貨”。因此理論上楊禹軒此刻還在學習基礎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