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想到這裡,他便忍不住又向陳邦彥探問道:“不管怎樣大人您的資歷與經驗都是帝國最寶貴的財富。難道大人您真就此告老還鄉了嗎?”
“老夫確實有這個打算啊。不過陛下與黨內的同僚都勸老夫再在京師待上一段時間,他們希望老夫在卸任後能接任國會議長一職。”陳邦彥坦言道。
“國會議長?那陳老呢?”黃宗羲驚訝的問道。他沒想到下一屆國會竟然將會發生如此多的重大變化。
“陳老已經決定卸任,回廣東老家頤養天年。”陳邦彥羨慕地說道。其實他也想在卸下首相的重擔後回老家過清淨日子,可復興黨內部卻要求他轉而留在內閣繼續為復興黨保駕護航五年。這即是為了保證復興黨在朝野的權威,拉進內閣與國會間的距離,同樣也是為讓前後兩屆內閣在政策上更有連貫性。總之,無論是復興黨還是內閣都希望此項安排能成為日後的一條不成文的傳統。
一聽陳邦彥要接任國會議長,黃宗羲在心中長長地舒了口氣。看來女皇陛下在這方面早已做了妥善了安排。放下心來的他欣然祝賀道:“由大人您來接替陳老的職務那真是太好了。這樣一來,吾等就不用擔心東林黨利用議會繼續同朝廷作對了。”
“太沖,你可別高興得太早哦。你該知道國會的議長可不比內閣的首相,不過是一個虛名罷了,沒有實際的特權。若非如此,老夫這些年豈不只要搞好同陳老的關係就能無視國會了嗎。”陳邦彥半開玩笑著打趣道:“其實東林黨也並非存心同朝廷作對。雖然他們中存在尋釁鬧事之輩,但絕大多數的東林黨人都堪稱謙謙君子。特別是其黨魁王夫之,申明大義、剛正不阿。聽說他這次勸阻了儒林中不少打算隨楊光先等人一起罷課的名儒,並已經開始著手組織東林黨就文教部辭退夫子事件聯名上書,要求朝廷給出評判準則與相關證據。真是個難得的人才啊。”
“王而農確實不愧為當世名宿。只可惜東林黨的組織太過鬆散,沒有嚴格的入黨手續幾乎任何人都可以加入東林黨。致使東林黨至今都良莠不齊、組織鬆散。若是放任這一情況繼續下去王而農等黨務幹部所付出那點兒心血,早晚都會被那些害群之馬給拖累了。”黃宗羲連連搖頭道。對於王夫之,他一向都十分欣賞。但在黃宗羲的眼中王夫之又是失敗的。因為在他看來東林黨連最基本的黨務紀律都做不到,自然是難以成就大事。相比之下復興黨則是一個自下而上的組織,有一套完整的入黨程式,紀律原則等規範也頗為完備。當然兩者都有特定的社會群體為主要的社會基礎。因此在對峙過程中東林黨雖每每不及復興黨,卻也不會太過於落下風。
不過作為復興黨元老之一的陳邦彥對此則有著自己的另一番見解。只見他搖了搖頭道:“東林黨的組織雖然鬆散,但也並非一無是處。畢竟,政黨是吾等官僚政客貫徹主張,施展抱負的組織。本就無須太過嚴密,否則就會失去必要的柔滑性。而東林黨背景也頗為複雜。王夫之能將東林黨做到現在這種程度已實屬不易。太沖,你該慶幸自己有王夫之這樣的一個遵守法理的對手。如果換做是楊光先之流做東林魁首,想必朝野終將永無寧日啊。”
“大人說得是。不過老是這樣互相算計勢必會消耗掉朝中大臣與國會議員的大量精力。學生個人覺得,還是儘早統一政黨來得好。”黃宗羲想了一下建議道。其實這個想法他早在燕京時就已經萌生了。只不過礙於女皇對東林黨的器重,一直都沒有提出罷了。此刻既已談到東林黨的優劣,黃宗羲覺得還不如趁著復興黨還佔據絕對優勢之時一勞永逸地解決東林黨這個“分歧”的發原地。
“哦?太沖你真認為沒了東林黨朝野上下就不會有分歧了?到時候復興黨內部發生分歧你又該如何解決呢?是像對付東林黨那樣對付有分歧的一派?如此迴圈下去豈不也是內鬥不斷嗎。”陳邦彥說到這裡語重心長地告戒道:“所以太沖有一點你特別要記住。如果想要讓復興黨繼續保持現在的團結,就一定要‘善待’反對黨。特別是作為一黨黨魁保護政敵其實就是保護黨魁自己的地位。”
190為大局復興黨定計 求合作倭國使赴朝
保護政敵就是保護黨魁自己——黃宗羲細細地品味著這句話的含義。他很難想象陳邦彥會說出這樣的話。但仔細一想這話卻又十分貼切。復興黨內部從來就不缺乏名聲顯赫鴻儒。但除了女皇之外沒有一個人能成為復興黨真正意義上的導師,這一點就算是陳子壯與陳邦彥也不例外。雙陳之所以能把持黨務這麼多年除他們與陛下密切關係外,很大程度上也取決於東林黨的存在。想到這裡黃宗羲終於明白了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