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梅煮酒話西漢:文景之治》作者:史傑鵬
【文案】
公元前180年7月的一天,天氣炎熱,長安的未央宮中籠罩著一層烏雲,實際統治大漢王朝十五年之久的呂太后死了。權力政治的空白,讓這個帝國的各種勢力開始躍躍欲試,呂氏家族、功臣集團、劉姓諸侯王,三者之間誰將獲得這個王朝的最高權力,帝國政治的走向將出現怎樣一種狀態?的確撲朔迷離。政變,當然在刀光血影之間上場了。古往今來,政變之後的政治,經常出現兩種結果:更好或更差。而這場政變,帶來的卻是一個罕見的封建盛世。“周曰成康,漢雲文景,美矣!”這是後世史官對於這個盛世的評價。這本書描述的就是這個盛世的前因後果。我想,應該趁機回溯一下寫它的寫作初衷。 ……
第1章 異姓王國皆誅滅
小章:第一集
我們古代歷史上第一個老百姓過得很爽的時代,被史學家們稱為“文景之治”。過得很爽是什麼概念,我不妨以個人的角度憧憬一下:房價持續走低。吃的喝的價格便宜。工作一天就休息一天。治安巨好,路不拾遺。警察見了誰都眯眯笑。公共設施齊全。空氣質量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是一級,沒有可吸入金屬顆粒物……
當然這是做夢。文景之治能有這麼好嗎,不可能。
民以食為天。長久以來,評價一個王朝的好壞,米價是個重要標準,西漢時期,一般米價是每石百錢,達到二百錢則比較危險。
一石米是多少,如果換算一下,相當於現在的六十斤大米(林甘泉主編的《中國經濟通史_秦漢經濟史(上)》也認定:漢代1石=2市鬥,1市鬥=13。5斤,1石=27市斤粟。漢代1石為20000毫升,1鬥為2000毫升,即秦漢時期1鬥禾重2。7斤;這也是以實物測量所得資料。。。。”。)那時候每個成年男子一天的額定口糧是兩斤四兩左右,每天一般吃兩頓,沒有午飯這個概念。那麼每頓吃一斤二兩,飯量似乎大了一些。不過那時候很少有機會吃肉,沒有葷腥,飯量大一點也是正常的。每人每月消耗一石二斗米(此據漢簡,每個戍卒每月要吃大斗兩石穀子,舂成一石二斗米。據漢語大詞典,漢代一石等於29。76公斤糧食。然據漢書食貨志,一人一月一石五斗,則總共40。5斤,每天五升,1。35斤),一家五口人每月(漢代家庭的基本結構)則要消耗六石米(162斤)。而漢代一個普通僱工的工資在月薪三百到一千不等。“文景之治”時期,米價最低達到每石數十錢,米價便宜,按照當今國際上食物佔收入比重的支出來計算發達程度的話,則可見當時糧食的充裕,國家的富庶。
相比之下,秦末漢初的時候,每石米卻達到了五千錢,出現了人相食的慘狀。能讓百姓普遍吃飽肚子,似乎是一個政府最起碼的責任,在中國歷史上,卻常常是個奢望,就連距今幾十年前,中國人還有過普遍食不果腹的痛苦呢。
除了米價之外,在史書上,還這麼記載文景之治:政府做到了發展經濟,保障供給,老百姓家家吃穿不愁。糧食多得政府的糧倉不夠用,只能亂七八糟堆在地下培養細菌,沒有人有閒心理它們。京師中央銀行的錢庫因為長久不需要支出,穿錢的繩子都爛了。老百姓家家買得起馬,聚會唱卡拉OK的時候,都騎自家的馬,性別還得是公的,你要是騎匹母馬,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甚至被拒之門外。吃飯每餐都可以四菜一湯,連各個街道守門的大爺大媽們對吃肉都膩味了……
可以想象是怎樣的一種太平盛世。
但這種好事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它有一個很長的醞釀期,這得從劉邦末年講起。我挑中了公元前196年,這一年,劉邦六十歲,是他起兵反秦十四年,紀年十一年,稱帝七年,離去世還有一年。
我們知道,幫助劉邦建立漢朝功勞最大的人是韓信。而韓信的死或許可以說是劉邦新建的漢朝政府大規模清洗異姓諸侯王的開端,韓信就死在這一年。
小章:第二集
這一年的冬天十月,也就是年初。
我們知道,秦朝是以十月當作一年的開頭,但並不把十月稱為春,仍是稱為冬。也就是說,秦朝和漢朝前期,一年的開頭是冬天,我們常說“一年之首在於春”,在那時候是不適用的。
十月年初,劉邦派了太尉也就是國防部長周勃去攻打代地。因為去年的九月,代國的相國陳豨發兵謀反。陳豨實際上是以鉅鹿太守兼趙相國的身份守衛原來的代國邊境,總攬趙、代的兵馬。當時的代國國王,劉邦的二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