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抓捕起來,追回大量被搶的漢人財產。就在撤馬巴準備派使者出使洛陽之時,一個讓他膽戰心驚的訊息傳來,周瑜統領大軍殺了過來。
周瑜統兵到達占城港口,封鎖海道,所有船隻進不出。正要下令大軍攻打,撤馬巴親自前來賠禮道歉,搶奪漢人商鋪的亂兵隨之捆縛送來,歸還追邀的被劫財物,並承諾未追回的財物由占城國補足。
倘若來者是大漢舊官,十有**會礙於情面放占城一馬,但周瑜身為姜述親傳弟子,豈能任其矇混過關?周瑜冷冷地問撤馬巴道:“占城王,若是我部下殺了你,然後向你的家人賠禮道歉,你的家人會放過我嗎?”
撤馬巴早就知曉漢軍實力強大,故而親身前來求饒,並無半點對抗之意,他精通漢話,人又精明,聞聽語意便知周瑜不願輕易罷手,忙道:“將軍息怒,當初先王初喪,小王尚未登基,亂兵之事小王實在無力制止。事情既然發生在我國,小王身為國王,不會推託責任,需要我國如何補償,將軍儘管開口便是。”
周瑜道:“占城冒犯大漢,大漢怎會忍受此等欺侮?你國國小兵微,不是大漢對手,占城王若有誠意,我給你一個機會獻地投降。如若不言,城破之時,你國大禍降臨。”
撤馬巴費盡艱辛,方才登基為王,尚未坐熱王座,又面臨滅國之禍。當下不甘心地哀求道:“將軍,我國立國不易,能否放敝國一馬?”
周瑜又道:“朝廷自有成規,你國國民欺我大漢百姓,罪不容赦。你國獻土以降,不須多議。你若想自立,還有一個折衷方案,你族可以遷出占城,擇地再建一國。若有困難,我會出兵相助。”
撤馬巴琢磨半晌,心思大漢既不通融,占城實在無法與漢軍抗衡,國祀定然不會保全,若是擇地另外建國,後有漢軍支援,或能佔得一境之地,占城還有再興之望。想到這裡,撤馬巴道:“事已至此,小王回城準備,派遣國內兵丁攻掠一方,以便族人落腳。”
撤馬巴匆匆回宮,召集國內文武聚議,說明此次見面經過。撤馬巴次叔昌懷道:“漢軍勢大,兵威所至,鮮有敢迎敵者,所幸亂軍未傷漢人性命,國民得以保全性命,已是萬幸。依大王方才所言,遷出占城已是定局,要認真商議一下遷去何方。”
撤馬巴道:“占城東北為安南國,其國人多兵眾,我軍萬非其敵,再往西北為滇國和夜郎國,國勢雖小,可惜並不接壤,只有西邊撾輪國與我國兵力相近,我國背後有漢軍撐腰,可以奪其境而安之。”
眾文武皆無異議,撤馬巴復出城求見周瑜,道:“我族決定西遷,爭奪撾輪國之境,撾輪國勢力比我國稍強,還需將軍相助。”
周瑜略一思忖,笑道:“你集中合國兵力西征,占城境內防務由我軍接管。你軍若是不利,我軍自會相助。”
漢軍接管占城防務,占城國將不國,撤馬巴雖然心有不甘,卻又不得不從。三日以後,糧草備好,撤馬巴命令合國士兵皆到城西聚齊,正式踏上了西征之路。
漢軍陸續進入占城國,接管軍隊防務。隨軍而來的漢商隨之入城,先是收回商鋪,再去支取先期被搶奪的財物,至於缺失部分,也報到周瑜處,由周瑜派人向占城留守文武討要。
占城地域不大,但是佔據海路要道,因此十分繁華。除了占城國民,尚有許多異族商人,在此居住已久,索性安家定居。周瑜進入占城,先將議事衙門佔了,設立都督府,又釋出公文,稱占城國民將舉國搬遷,其後事務皆由大漢南洋都督府處置。占城王尚且低頭,其手下官員更是俯首聽命,諸事很快移交到都督府。
都督府接管戶籍,按照朝廷慣例重新建立戶籍檔案,然後按照朝廷法令,下達徵兵命令。漢族商人不少人正式落藉占城,見都督府規矩與漢土無異,皆按法令執行。部分異族商人富足,不願送子弟從軍,情願奉金代役,推選數名代表求見周瑜。
諸人在室內等待,候周瑜進來,上前見禮完畢,說明來意。周瑜聽完眾人所言,道:“諸位雖非漢人,但無論何國何族,兵役皆有規制。占城已併入漢境,你等雖是異族,在此落籍則是大漢百姓,要遵從大漢法令。你等行商天下,不需要有人保護?諸位子弟從軍,接受軍中歷練,實是一件好事,如此你們也能更快融入大漢。大漢商人因為漢人身份,行商諸國,鮮有敢欺凌者。你等子弟身為漢軍,在漢境行商,誰會歧視?行商境外,誰敢欺凌?漢軍最重軍功,子弟建功立業,封侯拜將,不是可以光揚家族嗎?”
諸人聽周瑜說完,心中豁然開朗,為首一人與眾人小聲商議一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