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2部分

又到帳篷裡給蕭月打過招呼,三人上路。

顧名思義,祭壇的用處主要就是祭祀。在古代的許多國家和部落中,祭祀是一件萬分重要的事情。類傣族大的祭祀場所有兩個,一個是我們將要探尋的用來祭祀部落鼻祖的祭壇,另一個是位於扎郎山用於祭祀山神的神殿。

祭壇建在扎郎山腳下一片面積很大的低窪地上。一番長途跋涉後,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一排低矮的小屋。但還未等把它們看完,我的目光便被不遠處的祭壇吸引。

如果用兩個字形容這座建築的話,那就是雄偉。我簡直有點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不敢相信一個原始落後的小部落遺址中會存在這樣一座建築。我從未蓋過房子,也沒學過土木,但第一印象就是這座祭壇如果純靠人力去修建的話,恐怕類傣族全體老少爺們外加留守婦女一起光膀子幹也拿不下。而且它不同於當陽地宮,當陽地宮的宏大完全是以天然做為基礎,稍加人工,類傣祭壇卻完全是出自人手的建築,巍然屹立在群山腳下。

遠遠看去,祭壇大致形狀竟然與南美洲瑪雅文明的金字塔有幾分相象,只不過規模卻要比他們的大許多。從底基開始,一塊塊打磨的非常平整的大石頭緊密排列,形成一個正方形的底座,然後面積依次遞減,到了最頂層時,矗立著十數根巨大石柱,這些石柱環繞圍抱一座正方形石屋。

縱觀整個祭壇,大概也與我們先前所見的秋決臺大同小異,實心的,裡面不可能有什麼空間。如此說來,只有把希望全都寄託在那個貌似石屋的建築裡。

我們三人順著一處坡度較小的山坡順勢而下,到了平地之後,龐老二決定還是先到祭壇附近的那排小屋看看。

小屋可能用的就是修建祭壇時剩下的邊角料,面積很小,裡面只有一張粗陋搭起來的石床和一塊充當桌子的大石頭,床上鋪墊的獸皮都爛的不象樣子。類傣族人倒很懂得靠山吃山,不但屋子是石頭搭起來的,連桌子上遺留的碗碟都是石頭打磨而成。這幫哥們兒夠節儉的,我掂起個石碗瞧了瞧,別說,倒挺圓潤,用這玩意兒吃飯肯定別有一番風味。

很自然,這些石屋以前肯定是用來住人的,但不會有我們想要的東西。我分析,這些住在石屋中的人有可能是清潔工和維修工。這麼大的祭壇,除過每年祭祀的時候派上點用場,其餘時間基本都屬於擺設,總得有人負責維護清掃。

離開集體宿舍,就該到正經地方去。在山坡上俯視祭壇的時候只是覺得很雄偉,等真正站到它面前時,心底再次震驚。大,實在太大,我們三人佇立在祭壇腳下,渺小到了極點。底座的石臺最少也有十多米高,而這只是其中一層,整個祭壇大概十多層的樣子。這麼算下來,其高度竟有百米之多。

祭壇正面有一道供人通行的石階,我們三人在下面吃了些東西,略略休息一會兒,龐老二說道:“這就上去吧,祭壇雖大,能藏東西的地方只一處,用心找找。”

登上祭壇頂端,那些先前看到的柱子便把我再次雷倒。好他娘大的柱子,每一根直徑都在一米以上,整齊排列在石臺四周,我數了數,一共二十四根。不說別的,光這二十四根柱子,就是放到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也不是那麼容易就造出來的。

柱子的質地看上去有些象大理石,我有些納悶,雖說這裡也算雲南境內,但附近山上並不出產大理石,當初打磨柱子時竟然是從外邊尋來的材料?不大可能,按柱子的體積,原料只會比它更大,進遺址的密道絕對容不下這樣的大傢伙。直接越山谷搬運進來也難解釋,惡鬼溝雷池難越,不可能全部落都是蕭月二叔那樣的猛人,當年的類傣族同胞沒有趁手工具,運輸全靠人力,幾十噸的玩意兒,怎麼拖進來的?平地尚且好說,這祭壇只有條窄窄的石頭階梯。依我看,造這祭壇的難度,絲毫也不亞於埃及金字塔。

這些個疑問讓我暫時陷入沉思,撫mo著柱子,腦子裡來回翻騰。龐老二和穆連山顯然也被這柱子吸引了,兩人看了一會兒,四目交接,恐怕同樣讓弄的雲天霧地。

不對,不對。我突然醒悟過來,加意又摸了摸柱身。

這柱子,肯定不會那麼簡單。

霧海迷城 第三十七節 石棺

更新時間:2010…10…30 13:59:37 本章字數:3625

古代建築由於生產力和科技水平的制約,各方面標準與今天相比還存在不小的差距。但在祭壇這些巨柱跟前定律似乎被打破了,看的越久,就越不覺得它是千年前留下的東西,那個年代不要說刨光機和電動砂輪,就連砂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