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突勃目瞪口呆的看著這出乎意料的變故,心若死灰:中路崩盤在即,右路軍也讓唐軍左翼打的節節敗退,原本寄予厚望的左翼軍面對對方的反攻之勢,竟然也呈現了敗局……
完了!
高突勃腦中浮現了這個念頭。
然而就在這個至關重要的時候,一支千人部隊出現在了唐軍的大後方……(未完待續。。)
第二十四章 不求縣官勳賞,惟願效死遼東
出現在唐軍大後方的正是建安城的守兵,而且是由斛斜谷親自領隊。
一直龜縮在建安城中,讓蘇定方這樣的名將除了強攻也無計可施的人物,終於按耐不住率兵出城了。
作為淵斌之最看好的義子,在遼東淵斌之賦予了斛斜谷極大的權力,為了將遼東託付給他,也給他樹立了極大的威信。遼東上下除了淵斌之以外,就是他了。也是因為如此,淵斌之的孫子淵松在遇到危險命在旦夕的時候,他一句不救,便能將建安城內所有淵斌之親手提拔出來的將軍鎮服,讓他們乖乖的守在城中,坐觀淵松戰死。
斛斜谷一直縮在建安城中並非一味的固守,對於戰局戰況,對於唐軍與高句麗援兵的動向都瞭如指掌。在羅士信率兵繞過建安城前去堵截高句麗援兵的時候,便知情況不妙。
此次高句麗、百濟、大和國聯盟共同對付大唐,依照淵斌之、斛斜谷來看是極為不智之舉,因為真正與大唐疆域相連的只有高句麗這一個國家,一但激怒的大唐,首當其衝受到危害的便是高句麗,而非半島深處的百濟更非遠在海外的大和國。
但是淵蓋蘇文在此事上根本就沒有與他們商討,一意孤行的決定了一切,並且約定與百濟、大和國一同瓜分新羅。新羅在海東三國實力不弱,但同時面對高句麗、百濟、大和國三國征伐,全境落陷不過是時間問題。為了不讓自己吃虧,高句麗國內的大部分重兵都陳兵在新羅邊境。隨時隨地的準備侵入新羅。
淵蓋蘇文如此用兵的策略不言而喻,一守一攻。一邊吞噬高句麗領土擴充自己的實力,另一邊以遼東作為屏障抵禦唐軍的來襲。
也許是因為與隋朝打的四次決戰。高句麗的戰績太過輝煌,對於大唐十萬大軍來襲,並沒有怎麼放在心上。覺得隋朝上百萬大軍都沒有實力拿下遼東,區區十萬有何可懼。以淵斌之在遼東的威望以及防守能力,十萬大軍奈何不得他。先在軟弱可欺的新羅賺的足夠的利益,然後在回頭收拾唐朝的十萬大軍。
這種佈置也使得高句麗的兵力佈置在遼東、新羅兩線,兩地相隔萬里。
任誰也沒有想到唐軍在羅士信的率領下憑藉萬全的準備,節節獲勝,一舉攻破了高句麗為了防止中原入侵的長城遼水防線。還拔掉了新城,包圍了遼東,如此有效快速的進攻效率遠遠不是昔年隋朝可以相比的。為此高句麗也大為震驚,匆忙的調兵增援遼東。但是高句麗大軍在漢江新羅邊境,想要立時增援遼東以不可能,高突勃率領的三萬五千兵卒是目前唯一能夠抽調支援遼東的軍隊。
若高突勃在這個時候讓唐軍擊潰,這意味著遼東在一定的時間段裡得不到有效的支援,以遼東現在的局勢很有可能因此而陷入敗亡之局。
斛斜谷在得知攻伐高句麗主帥是羅士信的時候,便詳細的調查了羅士信的履歷。類似於羅士信這般名望暴於南北的人物。想要得知他的經歷戰績並不困難,很容易便得出了可怕的結論。作為李唐最出名最驍勇的戰將之一,羅士信除了擁有一身可怕的武藝之外,在野戰上有著令人望而生畏的戰鬥力:大槃山之役以兩萬兵卒力克十五萬突厥騎兵。攻伐突厥施行閃電戰一口氣殺至突厥汗庭,以一軍之力,牽制住了突厥主力部隊……類似如此的戰績。數不勝數……
高突勃算得上是高句麗的大將,但他的戰績與羅士信比起來實在是相去甚遠。
在這個關鍵時刻。斛斜谷不得不出城支援,哪怕是高突勃敗了。能夠救回一點殘部,對於遼東的局面也能夠得到一定的改善。
斛斜谷不是不敢出城與戰,而是深思熟慮權衡著戰與不戰的利益關鍵。
當他帥著千人趕到戰場的時候,發現唐軍兩路已經佔據了戰局的主動,在打下去離勝利已然不遠。
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的左翼軍表現的非常不錯,佔據了上風,便在他想著如何動兵獲取最大利益的時候,戰局竟然發生了戲劇性的變故。在唐軍大後方一位穿著文士甲文士的指揮下,右翼發動了反擊,一舉扭轉了局勢,挽回了右翼的劣勢。
斛斜谷皺著眉頭,原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