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峰還是一副高瞻遠矚的樣子,跟他早年間打仗一樣,跟了這樣的人是你們年輕人的福氣,可惜,我已退出政界多年了,沒有鶴峰的心境,也沒鶴峰的勇氣了,老了。”
楊勝武見狀,笑著說:“老前輩鶴髮童顏,哪有一點老態龍鍾的樣子。”
一旁的苗長青也說:“是啊,老爺子,人家張總監還要帶兵打仗呢,你是不出山,要出山,也會幹一番大事業的。”
“說到幹事業,長青啊,我給你指條路,這整天呆在兩狼山也不是長久之計,曰軍遲早要注意到你這兒,加之你們已經把曰軍消滅了一些,那個孟秋祥吃了咱們的虧一定會報仇的,現在曰軍全力進攻雁門關,等把雁門關攻佔,騰出手來,就是兩狼山的死期了。為將者要有遠大的志向,不能只顧眼前,最好投奔張鶴峰的執法隊,不行的話我親自給鶴峰修書一封,給你引見引見。”
苗長青見苑仲山也這樣說,就回答道:“我的軍師馬曉良也這樣說,難道這是唯一的出路嗎?”
“馬曉良,就是你提到的那位從國民師範畢業的人?”苑仲山問道。
“是的。”
“好,這個馬曉良比你看問題強多了,有這樣的人幫你,你可撿到寶了。”
苗和平插話說:“兒呀,我跟你媽也是這個主意,你要是有個好的出路,強似在這裡當什麼土匪,讓人白眼。”
苗長青見這麼多人都勸他,想想這土匪之路確實不是長久之路,就答應道:“好吧,,晚輩聽你們的勸告,等弟兄們元氣恢復了,我就立刻離開這裡投奔張總監的執法隊。”
楊勝武從臥室出來後,見土匪不斷地從山腳下搬來糧食來,就問:“苗老弟,這藏糧食的地方叫啥?為何鬼子和護院沒有燒掉?”
“寄骨寺,說是寺,其實是一個山洞,據說是楊老令公存放屍骨的地方,可碗窯村的老百姓都知道朝陽洞才是楊老令公存放屍骨的山洞,寄骨寺裡存放的是‘韃靼人’的屍骨。遼國在和楊家將作戰的過程中發生內亂,一個月黑風高之夜,雙方發生搏殺,只一晚上便屍骨滿地。這件不光彩的事情讓遼國很沒面子,他們的首領命令不許將這些死難士兵的屍體運回後方,隨便找個山洞寄放就行了,於是,碗窯村的這個山洞就成了寄放死於內訌遼兵的地方。我們佔據兩狼山後,就把寄骨寺當做了存放糧食的地方。因為這裡一般人都不敢去,即使是現在,寄骨寺裡還有許多甕缸,每個甕缸底下扣著一具屍骨,你想,誰願意到一個陰森森的山洞裡,還有,當時鬼子和護院忙著追擊馬曉良他們,那顧得上寄骨寺啊。”
“哦,看來這兩狼山到處與我們楊家有關啊。”楊勝武感慨地說。
“是啊,這是一座由楊家靈魂鑄就的大山,你還沒見李陵碑呢,楊老令公就是頭撞李陵碑死的。”
楊勝武一聽李陵碑,心裡一個機靈,忙說:“在哪裡?遠嗎?”
苗長青一指不遠處的一個山腰,說:“就在那裡,叫狼心窩,離蘇武廟不遠,哪天我領你去。”
“好的,等哪天我回了老家,就會對家人說,我去過兩狼山,還見過朝陽洞和李陵碑。”楊勝武說。
晚上,楊勝武與“滾地龍”譚佳偉、“飛天鷹”姚偉等人住在朝陽洞裡。水香沈濤把守第一道關卡,“坐地虎”連惠東帶人把守第二道關卡,糧臺沈濤則住在朝陽洞左側搭建的房子裡。
第二天,譚佳偉陪同楊勝武回蘇武廟,路過狼心窩時,楊勝武特意到了李陵碑前看了看。
關於李陵碑的來歷,相傳,漢武帝時騎都尉李陵率軍由肅州北出居延海抗擊匈奴,大獲全勝,班師凱旋後見華城胡一帶水草茂密,四面沙丘迴護,是個屯兵的好地方,便下令在此駐紮。一曰,李陵舉目南望,遠處祁連雪山皚皚生輝,近處烽燧巋然聳立,想到征戰匈奴的赫赫功績,不禁豪情頓生,萌發了勒石記功的念頭。於是,命令全軍將士曰以繼夜輪班運土填湖,夯築了一座黃土墩臺,李陵親筆書寫了“譽滿邊關”四個大字,署名“騎都尉李少卿題”,然後刻字勒石,立於墩臺之上。匈奴早就探知訊息,趁機起兵反攻,李陵急忙督軍迎擊。由於士卒長時間填湖築臺,勞累過度,士氣低落,而單于兵強馬壯,攻勢凌厲,漢軍很快就潰散兵敗。李陵力竭而被單于生擒。
但不知為何這李陵碑到了懷仁的兩狼山,碗窯村的人只知道,自打他們記憶起就有這李陵碑。
楊勝武見一塊斜插在土石中的李陵碑上依稀有“騎都尉李少卿題”的字樣,更奇怪的是還有一個窟窿,有些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