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涉及到一個極其關鍵的問題,這一次班師之後,今後的北伐軍,該交到誰的手裡?
是王稟楊可世劉延慶辛興宗等軍中老將,還是新晉崛起的岳飛韓世忠等青壯派,亦或是聖旨上隻字未提的蘇牧?
君心難測,一切都要看官家的意思,沒人能揣測,也沒人敢正大光明的揣測,即便有人洞察,也不會傻到與人談論。
种師道並不需要童貫的惋惜和同情,兩人沉默了一陣,也就草草結束了見面,种師道也開始整裝,一同班師。
而也就是這個時候,蘇牧來到了种師道的營房,兩人在營房裡頭待了一個下午。
許多人會認為這些一場關乎天下大勢或者朝堂格局的密謀,事實上蘇牧只是陪著這個老人喝了點小酒,聽老人說起守幽州的一些事情。
蘇牧也守過上京城,兩人也算是有共同語言,只不過老人說著說著,便老眼渾濁,或許是年紀大了,受不了酒太辣,僅此而已。
很難想象,一向不喜歡蘇牧的种師道,在針對郭藥師的政策上與蘇牧格格不入,在接收涿州之時給蘇牧造成巨大阻礙的种師道,竟然與蘇牧長聊了一番。
無關朝堂,無關權勢,就僅僅只是聊一些戰場上的事情,你說你的,我說我的,你不評論我的,我也不評論你的,就像兩個相互發洩抱怨的任性孩童。
只是外人根本就無法得知,這一場酒後的談話,會影響到大焱今後軍事上最大的變故,不過這一切都是後話了。
在幽州耽擱了兩天,种師道安排好防務,又讓人送信到雁門關和雲州,約定了一些事務,這才放心跟著童貫蘇牧班師了。
許是歸心似箭,又或許是大捷而歸,時間過得很快,路途也變得很順暢,沿途的地方官員都會出來迎接王師,熱熱鬧鬧,大焱的軍人,也終於感受到了百姓的擁戴。
直到他們回到河間府,才明白官家為何不准他們繼續北上,才明白官家為何急於議和。
因為黃河又氾濫成災了!
河間府附近的黃河北流,以及真定府,乃至於更南方的大名府,整個河北東西兩路,早在夏天雨季就多處決堤,一直拖到了秋天都沒能夠治理,因為舉國財力,都用在了北伐之上!
為了北伐,趙劼竟然封鎖訊息,沒有讓黃河決堤的訊息往更北的地方傳播,更沒有通報北伐軍內部!
北伐軍或許在軍事上一路高歌猛進,但國內的百姓遭遇河患洪災的清洗,早已流離失所,餓殍遍地!
這一切是讓人極其心痛的,特別是親眼見到餓得走不動的大片大片流民。
當鮮衣怒馬耀武揚威的得勝王師,行走在官道之上,而官道兩旁全是奄奄一息,骨瘦如柴的流民難民,強大的對比,巨大的視覺衝擊,讓人的心頭不由震撼。
北伐軍的弟兄們在戰場上拋頭顱灑熱血,這些老百姓何嘗不是默默地等死,只是因為國家一直在支撐著北伐,支撐著漢人收復失地的百年大計!
這份千古奇功,有著北伐軍的功勞,有著皇城司和繡衣指使軍的功勞,有著种師道的功勞,有著岳飛韓世忠等人的功勞,有著蘇牧的功勞。
但最大的功勞,應該是這些餓死的難民,應該是那個眼睜睜看著無數子民餓死,卻不得不毅然決然承受著痛苦的趙劼!
蘇牧並不是第一次見到難民,他也曾經在難民堆裡爬出來,他在杭州在江寧都見過難民潮。
但這是他第一次,感到如此的震撼和心痛。
他不得不去考慮這次北伐的真正得失,考慮北伐背後的意義。
他們在戰場上確實勝利了,但在老百姓這裡,卻慘敗得一塌糊塗!
收復失地的最終目的真的只是為了給趙劼這個帝王增添武功,讓他死後得個好的歷史評價,成為截然不同的明君嗎?
還是為了復興漢室江山,為了讓漢人們過上更好的日子?
如果是這樣,為了收復失地,卻又讓無數漢人餓死在路邊,這樣做的意義又在哪裡?
因為要給你們過好日子,所以北伐軍要去打仗,所以要餓死你們,讓北伐軍去打仗?
這是什麼邏輯?
一路上每到一個地方,就會昂首挺胸接受百姓夾道歡迎的王師,深深埋下了頭,那些騎在高頭大馬上的,默默下了馬,只敢牽著快步走,恨不得馬上離開這個地方。
也有人開始將身上和馬背上的軍糧,故意落在路上,而沒有去撿拾。
蘇牧隨意掃了一眼,發現無論是种師道,還是童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