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世的突襲無法將他們殺光,沒有了第一個據點的補給,他們想要抵達第二個據點,將面臨著巨大的損失,要麼退兵,放棄這次遠征,要麼繼續前進,在經受了楊可世和劉光世突襲的慘重損失後,繼續餓死渴死一大批人!
第七百一十八章 萬人敵
這是楊可世和劉光世出兵遠征之後的第一次見面,也是他們第一次在戰略上發生爭執。
發現金帳汗國的大軍,對於楊可世和劉光世而言,都是激動人心的,雖然他們是來送死的,但卻證實了蘇牧先前的所有預測。
如果能夠阻攔這支大軍,那麼他們的遠征,他們一路上所受的苦難,都是值得的。
他們苦苦追尋和等待的,就是這一戰。
可在這一戰即將來臨的時刻,劉光世和楊可世卻發生了分歧。
劉光世認為,從種種跡象來看,都足以證明,這支大軍就是蒙古部族的主力,一旦他們南下,所帶來的災難是無可估量的。
而他們也意識到一個問題,那就是大軍的補給問題。
現在他們領先於這支異族大軍,而且以他們的行軍速度,擁有馬匹的先天優勢,只要他們願意,今後一樣能夠領先於這支大軍。
如果他們選擇放棄突襲阻擊,而是化整為零,將大軍四處散開,將他們的補給點全部端掉,那便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即便金帳汗國的大軍能夠強撐著穿過大漠,也勢必死傷慘重!
然而楊可世卻認為,他們都是重騎,想要找到敵人的補給據點,又能夠快速集結兵力來消滅據點,就必須丟棄重鎧,而追求速度。
這樣就失去了阻擊大軍的能力,再者,他們雖然在路程和速度上領先,卻需要漫無目的四處搜尋,而敵人目標和路線都極其明確,很快就會將差距拉近彌補回來。
即便他們能夠摧毀一兩個據點,也不可能將沿途所有據點都毀掉,而且他們也不知道敵人擁有多少個據點。
另一方面,他們的目標太大,很容易被敵人發現,到時候沒有成規模的重騎兵,根本就無法抗衡敵軍,如此一來,只能得不償失。
劉光世和楊可世的分析都很有道理,因為這個過程充滿了變數,這種不確定性,會帶來難以預測的變化,也會導致不同的結果出現。
站在軍士的立場,劉光世的策略顯然更得人心,因為散開尋找敵人的據點,消滅據點,都要比自尋死路一般衝撞三萬步軍要好。
他們可以拖延,可以讓敵人不戰而走,還能夠透過這些據點,獲得補給,全身而退,而敵人只會被拖垮,要麼撤軍,要麼死在大漠裡頭,即便能走出大漠,軍力也會被損耗絕大部分。
而楊可世卻認為,第一個據點被破壞之後,敵軍就會警覺起來,會加快速度派人保護第二個第三個,甚至後面的那些據點。
他們不像無頭蒼蠅一般的友軍,他們的目的地非常明確,而且極有可能在第一時間就派出大量斥候,一旦發現他們的蹤跡,想要再對據點下手,就會變得很困難了。
楊可世和劉光世確實佔據了速度上的優勢,在路程上也領先了一天,但他們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人力去搜尋據點,還要來回傳遞情報,集結軍隊去摧毀據點。
所以在第一個據點伏擊敵軍,才能對敵軍造成最大的殺傷,而且還能夠重挫他們計程車氣,即便他們接下來能夠順利抵達第二個據點,得到補給,那股士氣已經被挫敗。
爭論最終陷入了僵局,因為無論是楊可世還是劉光世,都有著不可辨駁的理由。
楊可世是老將,他知道這種分歧會給軍隊帶來何等樣的內部變化,再者,劉光世的選擇顯然更加符合軍士們的需求,一旦決策上的分歧傳到軍士耳中,很容易會引發譁變。
如果他們跟先前那樣,知曉求生無望,或許會視死如歸,團結一致,可如今他們知道自己還有活路,而活路就在戰略的選擇上,他們又該是何等的反應?
基於這樣的考量,楊可世最終選擇了妥協。
重騎兵是突襲的主力,也只有重騎兵能夠對這些敵人造成大傷亡,而劉光世的輕騎,並沒有必要去赴死。
既然有了分歧,那麼就各走各路,讓劉光世率領他的輕騎去搜尋和搗毀據點,而他的重騎,仍舊在第一據點伏擊敵軍。
這應該是最好的選擇。
如此一來,楊可世能夠按照原先的戰略,阻擊敵人,也能夠拖延敵人的速度,為劉光世爭取時間,或許劉光世還能夠多搗毀幾個據點。
在這茫茫大漠之中,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