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80部分

虛偽、做作和對信任的破壞,可是即便到了他的位置,掌握無上的權利,也不敢輕易對其動手。

據粗略統計,1908年全年華夏人消費白酒等各類酒水五百萬噸,超過世界上其他國家消費的總和。很難想象華夏人的胃怎麼能容納如此多的酒精,或者說華夏人具備超長的嘔吐能力,然後爬回酒桌繼續喝!

除了種植業外,畜牧業成為另一項至關重要的農業體系成員,1908年華國種植業佔百分之七十五,畜牧業佔百分之二十五。城市郊區和農村的牲畜養殖場成為最大的畜牧業產地,依靠過剩的糧食和飼料產業的發達,華國養殖場為華夏人提供了大量肉類補充,雞鴨豬等肉類成為大部分華夏家庭餐桌上的常客。呂梁曾經在1905年提出:“讓每一個華夏家庭廚房裡都燉著一隻雞,擁有一輛汽車”,這個目標正飛快的接近實現。

糧食問題怎麼重視都不為過,在二十世紀初的兩次世界大戰中,糧食作為最重要的戰略資源之一,受到參戰國的極端重視。爭奪糧食產區成為參戰國重要的戰略目標之一。除了上帝的乾兒子美國之外,其餘諸國都曾受到糧食短缺的困擾,英法德俄日,這些參戰國的民眾靠土豆度過了那段不堪的歷史記憶,導致日後土豆成為歐洲國家餐桌上的重要食物。

在獲得菲律賓後,華國可耕地面積正式超過美國,擁有南方亞熱帶地區一年兩熟、菲律賓海南等地區一年三熟等糧食產地,東北廣袤的黑土地,中原傳統農業區。1900年全國農業人口超過百分之九十五,1905年比例降低至百分之八十三,到1909年的時候全國務農人口占到百分之五十二,接近一半。

華國農業條件不算優越,中原傳統農業區因為幾千年的耕作,土壤蛻化嚴重。南方人口稠密,農業生產效率不高。菲律賓雨林密佈,需要投入很大的精力進行開發建設。唯一讓人省心的是東北平原,這裡也是投入成本最小、回報最高的農業產區。

另外密集的人口和傳統的小農經濟限制著華國農業生產率的提高,以家庭為單位的農業生產,與美國家庭農場、農業高度商業化相比不佔優勢。

第三百五十二章

為了解決農業落後局面,華國使用機械、化肥和水利三**寶,以五大政策促進農業轉型,最終實現糧食產量超過美國。

華燈初上,廣場上燈火通明,造型古樸的路燈本身就是一種風景。身穿五顏六色服裝的人群聚集到廣場上,或散步,或聊天,或觀看藝人自發組織的表演,羅斯福覺得,只看人群的服飾就是一種美的享受。

華國本身就是紡織業最大的市場,工業化開始後,傳統的小農經濟遭到破壞,分工更加明確和收入迅速增加使百姓手裡有更多的錢,來裝飾自己的外表。布匹的作用從禦寒遮掩擴充套件到修飾,人們更多的注重服飾的造型、顏色等等,許多流行元素透過服飾來體現。

紡織業作為工業革命的先鋒,造就了日不落帝國的強大,紡織企業成為華國數量最多的企業,吸納了眾多勞動人口,提供最多的工作機會。據統計,華國擁有超過十萬家大小紡織企業,利用棉麻、羊毛、鴨絨、皮革等原材料製造無數的工業產品。從事紡織業的直接就業人口達到550萬,間接就業人口超過1500萬,位居各行業首位。

內部巨大的市場使華國紡織工業的產能彷彿沒有充足的時候,不過,根據計算和預測,在1910年後華國內部市場即將飽和,紡織企業要想繼續擴大生產,就得向外部尋找新的市場。在殖民地被列強控制,地域市場相對封閉的年代,外部市場需要透過鋼鐵和大炮來獲得。

制約華國紡織業發展的除了市場外,還有原材料來源,華國努力擴充套件內部原材料渠道,透過棉麻農場、新疆棉花生產基地、北方草原皮革生產基地、人造皮革等方式擴大生產規模。

每年棉花豐收季節,紡織企業就會派出大量員工,到全國各個棉麻收購點搶奪原材料,其激烈程度不亞於一場戰爭。企業員工採取各種手段,搶時間、搶地盤,為了讓這種混亂的局面得到控制,不至於棉麻市場失控,紡織業協會要求紡織企業採取價格手段競爭時不得越過規定範圍。

只是這樣的手段還是不能滿足紡織業巨大的胃口,華國每年都要從南美進口大量皮革,從印度、埃及等地進口大量棉麻。那些列強殖民地或者處於列強勢力範圍內的國家,其出產的工業原材料受到當地殖民者的嚴格控制,大部分只能出售給宗主國商人。

以印度棉花為例,每年英國商人都會從印度收集海量的棉花,大部分被英國本土紡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