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期初的情況看,所有最初的有利條件都在奧匈帝國這方面。從維也納東以東約五十公里的多瑙河開始,喀爾巴阡山脈形成了一條八百英里弧線,直到羅馬尼亞東南為止。它的寬度從七公里到二百三十公里不等,中部在七十公里左右。既沒有天然道路也沒有大河流域把這個障礙分開,但穿過山脈通向加利西亞的七條奧地利鐵路線,可以不費力地防守或在必要時封鎖。喀爾巴阡山脈以北,是克拉科夫、普熱米什爾和雅羅斯瓦夫這些設防城市,還有維斯瓦河和桑河保衛著。
如果康拉德要他的部隊掘壕固守,俄國的衝擊是闖不過這些障礙的。華國駐奧匈武官也曾向康拉德建議固守,但華夏人在這裡並沒有在德國那樣的影響力,康拉德將華夏人的建議視為對自己的蔑視,高傲的拒絕。
他認為俄國人尚未充分動員人力,易受攻擊於是計劃從加利西亞發動迅速的攻勢,以攻佔華沙和佈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之間的鐵路線,但顯然沒有想到,如果俄國人實際上已被動員起來,在他的軍隊和他們接觸時他們會幹些什麼。在戰前十年間,俄國從它的高階間諜阿爾弗雷德·雷德爾上校那裡獲悉奧地利的各項有價值的軍事秘密,他甚至在被任命為奧匈帝國陸軍情報處主任以前,就有系統地把他的國家出賣了。
康拉德要求德國第八集團軍從東普魯士發動攻勢。他遭到施利芬的拒絕。哈普斯堡的統帥需要德軍橫掃涅曼河之東,然後打擊俄國的右側翼。他渴望把奧地利首戰的勝利歸功於他的皇帝,因此他繼續深信,在他的軍隊抵達布格河時,德軍一定會採取行動。
康拉德輕率地派出三十個師,組成三個集團軍,於3月22日向盧布林進發。在隊伍前列賓士的都是穿著彩色制服的輕騎兵,渴望去殺哥薩克人,這種輕騎兵是五色繽紛的十九世紀的遺物。
但奧匈中世紀騎兵前面看不到哥薩克人,俄軍尼古拉·伊凡諾夫將軍把他的騎兵放在後衛,表面上處於孤立地位,實際上他們都被安排在分隔四個俄國集團軍的幾條寬闊的走廊中,以引誘奧地利部隊進入俄軍側翼將全部暴露的陣地。
這種縱深防禦戰略非常適合俄國的遼闊領土,伊凡諾夫的戰略僅僅同用來對付拿破崙的措施略有不同而已。當哥薩克軍被入侵者望見後,他們就轉而向東疾馳,其速度以快到不被奧軍趕上為度,這樣奧軍就被誘入了一個危險地暴露的陣地。伊凡諾夫及其同僚指揮官阿列克賽·勃魯西洛夫、尼古拉·魯斯基和保加利亞出生的拉德科·德米特里耶夫,不象坦嫩堡的俄國指揮官,都是能幹的戰術家。
第四百二十七章小毛奇的裝甲哲學
到3月25日,奧軍已經深入俄國的波蘭。於是勃魯西洛夫攻擊奧地利的右翼,迫使其退入加利西亞,儘管他的部隊在數量上被敵軍超過。俄軍緊緊跟蹤追擊,到達這個省的工商業中心倫貝格(利沃夫),於4月3日入城。勃魯西洛夫然後分兵,遣其左翼迅速封鎖喀爾巴阡山山口,以防奧軍退入,並遣其中央部隊和右翼直趨普熱米什爾。與此同時,魯斯基將軍的軍隊有效地楔入了正要逃走的奧地利第三集團軍和其國內基地之間。
在倫貝格以西加利西亞主要鐵路樞紐站臘瓦—魯斯卡亞,德米特里耶夫將軍的軍隊對奧軍竭力施加壓力,迫使他們急調已經遭到連續猛擊的第二集團軍從塞爾維亞前來支援,但這支單薄的不可依靠的部隊到達太遲了。俄軍的聯合起來的側翼猛襲,把奧軍趕回喀爾巴阡山一線,留下十五萬多奧軍在普熱米什爾,這座城市在被包圍六個月之後陷落了。當俄軍入城時,大部分居民都站立不起來。飢餓已把他們化為活骷髏。與此同時,勃魯西洛夫切斷了他的經過布科維納省的一條長而寬的地帶,攻佔了省會切爾諾夫策,然後向匈牙利進發。
伊凡諾夫在加利西亞的勝利,把西里西亞暴露在俄國的入侵前面。因為西里西亞平原直接通向德國心臟,興登堡覺得他必須行動,而且必須迅速行動。4月28日,一支專門組成的、由奧古斯特·馮·馬肯森將軍領導的德國第九集團軍,乘火車去增援奧軍。新組建的第九集團軍由在東線表現出色的馬肯森將軍帶領,德軍抵達後成功遏制住了奧匈軍隊的頹勢,阻擋了勃魯西洛夫的軍隊向匈牙利復地進軍。雙方的陣線再次恢復到戰爭開始時的局面,在東線第一次大規模戰鬥基本結束,在都沒有取得大的進展的情況下,雙方厲兵秣馬,更多計程車兵被動員起來,準備更大規模的戰鬥。
東線的戰鬥並沒有影響到德軍西線的進展,而這裡仍舊是歐戰的主要戰場。廝殺變得更加激烈,每天都有成千上萬名士兵死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