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這些都是後話,暫且不提。回到故事本身,當巴頓灰溜溜的滾出歐洲戰場之後,李曉峰是輕鬆了,他知道美國人很快就會後悔了,當蒙哥馬利在賽馬場大出洋相,當他們在法國遲遲打不開局面時。艾克們會懷念巴頓的。
不過在1944年5月上旬,歐洲戰場上最吸引人的所在還是東線,是羅科索夫斯基和朱可夫之間進行的競爭。羅科索夫斯基的白俄羅斯第二方面軍輕鬆碾過佈列斯特要塞之後,是直奔華沙而去。而朱可夫也不落下風,他的烏克蘭第二方面軍也衝出了烏克蘭,其兵鋒也是直指華沙。
作為紅軍的雙套車,這兩人誰能搶先佔領華沙就發展成為了一項軍委樂見其成的競賽了。當時兩人的方面軍實力相仿,而且離華沙的距離也相差無幾。唯一不同的就是羅科索夫斯基那邊的敵人稍多一點,但朱可夫這邊也有不利因素。那就是他的後勤補給面臨一定的問題,物資不是那麼充分。反正總體而言,雙方處於同一起跑線,屬於很公平的一場競爭。而這兩人也憋著一股勁要成為解放華沙的第一人。
和紅軍那邊兵強馬壯士氣高昂相比,德國人那邊就顯得悽悽慘慘慼戚了。因為希特勒的春醒計劃,原本應該用於增援中央集團軍群的寶貴力量被投入了羅馬尼亞,然後一頭栽倒在了這個爛泥坑中。大量的有生力量被消滅,導致德軍排兵佈陣顯得千瘡百孔。
這麼說吧,原本德軍最強大的中央集團軍群已經被紅軍打成了篩子,真心是四處漏風。而可怕的是,一時半會兒希特勒是抽不出堵窟窿的部隊,德國國內能夠徵召的有生力量已經被召得差不多了,現在剩下的要麼是技術性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