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39部分

閎ㄇ�灰撞皇嗆芊獎恪�

作為組織部長,李曉峰在這個方面發言權還是頗大的。反正先在黨內施行這兩條,卡住了黨員也就卡緊了蘇聯的幹部隊伍。從衛國戰爭爆發以來,打著一切為了保衛祖國的由頭,李曉峰和魯祖塔克可是對幹部隊伍下了狠手,凡是官僚主義氣息嚴重的,凡是佔著茅坑不拉屎的,只要你犯在他們手頭,妥妥的要丟官。哪怕你丫的老子兄弟是老革命也不行,在衛國戰爭這個大前提下,沒人敢為他們說好話。

至於老革命,老革命辦事不力一樣要被追究責任,那些資歷老但能力低的也在這次戰爭中被清掃了一遍,要麼退二線要麼離休養老,總而言之能者上不能著滾粗。

說實話,一度壓力頗大。也就是李曉峰和魯祖塔克聯手才能扛得住。而且也得感謝這場戰爭,在生死存亡的威脅下,沒人敢打馬虎眼,而這也無形中減少了相當的阻力。

總而言之,幹部隊伍的淨化是有成效的,雖然沒能完全解決問題,但是著實給黨的中基層充實了一批有能力而且願意做實事的年輕幹部。就連列寧和托洛茨基對此都相當的滿意。

當然,李曉峰很清楚,這並不意味著改革就成功了,實話實說,這算個屁的改革,根本就還沒開始改革好不好。某人真正在意的還是經濟制度這一塊,這一塊不作出改變,意義不大。

動這一塊才是改革,前面那個僅僅算是完善了用人制度,算不上設麼改革。按照李曉峰從後世學來的經驗,計劃經濟在國家一窮二白的時期還有點用,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有利於生產。但是過了這個時期,其負面效應就會爆發,會越來越僵化越來越不合時宜。

而在李曉峰看來1960年對蘇聯來說就是一個分水嶺,在這一年以前,計劃經濟還能維持和有所發展,而在此之後,基本就只能算一年不如一年了。

為什麼呢?這還要從蘇聯的經濟形勢說起,十月革命之後就不用說了,算是一窮二白。在此之後的二十多年裡都必須集中國家資源搞建設,計劃經濟的優越性可以完全體現出來。如果沒有二次世界大戰,蘇聯在1950年左右應該能最初的原始積累。

不過因為二戰的爆發,慘烈的戰爭吞噬了不少之前的努力,再算上後面恢復生產所需要的時間,以及不景氣的世界大環境,很有可能蘇聯在1960年前後才能完成這個積累。

而在此之後,問題就要開始爆發了,什麼問題呢?缺乏更多的動力了。計劃經濟中全國的一切國計民生都要靠計劃,一個工廠、一家企業生產多少商品完全靠國家的計劃,國家說你生產多少你就生產多少,而且銷售什麼都不用管。

在這種體制下,企業和消費群體是完全脫節的。對企業來說,國家命令它生產什麼就生產什麼,缺乏創新的動力。而對於消費群體而言,所有的消費品都是既定的,壓根就沒得選擇。

這會造成什麼後果其實很簡單,那就是企業根本不關心顧客的反饋,反正他只對國家的計劃負責,實際上生產什麼企業也完全沒得選。這就是相當呆板了。如果是封閉的經濟圈能夠完全自足自足還好說,大不了關起門過自己的小日子。

但是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完全自給自足,哪怕是美國和蘇聯也必須進口相當數量的工業原料和其他物資,也有一堆窮親戚和小弟要打發。而這些東西實際上都得用本國的產品去交換。

而計劃經濟的體制很難應付其他國家的競爭,僅靠國家的統籌計劃很難對抗其他對手的市場經濟。畢竟後者更加靈活、更加面對消費市場。而結果就是要麼關門過小日子,要麼就只能靠出口初級原料被剝削。

看看蘇聯解體之後的那一票加盟國(包括俄羅斯在內),因為工業缺乏競爭力,迅速從國際市場消退,而隨著蘇聯時期的老企業一家家的完蛋,被動的完成了去工業化的道路。最終一個個淪落到靠賣石油過日子。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要知道蘇聯時期的重工業還是相當牛逼的,怎麼一眨眼的功夫就全完蛋了。說白了就是計劃和實際脫節了,蘇聯時代的計劃經濟實際上就是一個封閉的市場,沒有外部競爭的時候,還能在社會主義圈子裡稱王稱霸。而一旦蘇聯本身消亡,不能在維護這個經濟圈,丟掉了大部分市場,自然要完蛋。

更何況蘇聯的計劃經濟是國家主導一切的經濟形勢,說白了就是一國最核心的那幾個人決定一切,他們的意志代表了一切。而我們都知道,是人都會犯錯誤,一旦這幾個人的決策出現問題,那整個國計民生都要受到影響。一切都全憑最高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