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為什麼紅軍軍委對此沒有什麼興趣呢?且聽慢慢道來……(未完待續。)
338獵虎小能手
紅軍軍委和總裝備部為什麼沒有興趣深度挖掘ZIS3的潛力呢?這個問題其實一點兒都不復雜。
原因有很多,第一,ZIS3本來就是一款ZIS2暫時無法大規模量產時的臨時替代品,它就是個過渡武器。如果不是ZIS2生產有困難,不是衛國戰爭的消耗超出想象,它根本都不會出現。
對於一款過渡產品,紅軍的有關部門自然不願意浪費太大的精力,只要這種武器暫時能湊活著用就行了。反正將來還要量產ZIS2的。
實際上從歷史上看,當德軍的虎豹出現在戰場上之後,ZIS2很快就接班了。這種57毫米神針也生產了兩萬多門,從1943年開始就取代ZIS3成為紅軍炮兵的主要反坦克武器。有效能更好也更專業的ZIS2的存在,何必在ZIS3這個註定是個過渡者的武器上浪費太多精力呢?
原因之二,要想挖掘完ZIS3的潛力,其實是需要對ZIS3進行重大改進的。從前面提到的德國人的改進策略可以看出,想要提高ZIS3的反坦克能力,必須更換更大的藥室,以便容納填充更多發射藥發射初速更快的穿甲彈。
可是這樣的改進很麻煩的,至少對那些已經生產下線的ZIS3來說,基本上就等於是要返廠動大手術。這需要很多的工時,而且恐怕是暫時無法大量供應給一線部隊使用的。
換句話說,這種改進還不如直接生產全新的ZIS2來的快捷。你想想,又要改炮,又要研發76。2毫米口徑的新式大威力穿甲彈,這能快得了嗎?與其這麼折騰一門老炮,還不如直接生產新炮算了。
第三個問題,其實這依然是大威力穿甲彈的問題。前面說過,制約ZIS2效能的因素有兩個,一個是產能,另外一個就是配發的穿甲彈。從紅軍的實際情況來說,連ZIS2的碳化鎢彈芯高速穿甲彈(APCR)都生產不來,還同時上馬另一個76。2毫米的高速穿甲彈,這現實嗎?
說白了,紅軍不是不想給一線部隊配發更好的穿甲彈,而是真心做不到。有限的資源肯定只能保障優先順序更高的專案,比如說D10、D5、D25和ZIS2的穿甲彈,這些才是重點。而老掉牙的過渡貨ZIS3還是歇歇吧!
第四個原因,是的,同志哥,你沒有看錯,竟然還有第四個原因。而這個原因更簡單了,那就是拜上次圖哈切夫斯基搞的坦克炮比武所賜,替換ZIS3的正選隊員又多了一個,那就是D5坦克炮。
當然,肯定不是裝坦克上的D5T和裝坦克殲擊車上的D5S,而是基於D5的牽引式反坦克炮D44。原因很簡單,無非是軍委發現,原來D5的潛力這麼大,還可以很快獲得大威力的破甲彈,別說NZK150就是B貨NZK150A也能滿足需求,而且還便宜。那幹啥還生產ZIS2和ZIS3?
好吧,隨著軍委一聲令下,ZIS3的生產是立刻就中止了,連帶著即將進行大規模量產的ZIS2也一起悲劇了,只能繼續維持小規模生產,直到碳化鎢彈芯的APCR搞定了,才能重新量產。
所以ZIS3註定很快就要淡出一線,將來其命運很可能就是退出一線,在二線充當教具或者援助給其他兄弟國家,比如說華夏。
所以,軍委接到了羅科索夫斯基的求援之後,並沒有增援給白俄羅斯第二方面軍更多的T54和T35A,因為這兩樣實在是太緊俏了,到哪裡都是供不應求,實在是沒有那麼多。當然,軍委也不是見死不救,而是緊急調撥了一批SU85和SU85A送給羅科索夫斯基。
SU85大家都熟悉,無非是T34的底盤加D5S坦克炮的攢機貨。作為蘇聯的初代坦克殺手,在黑豹持續改進和虎王出現之後,其效能也落後了,到了1944年,只有SU100才能滿足需求。
當然,因為某仙人的出現,研發了NZK150系列破甲彈,SU85的效能恐怕是能長期滿足需求的,除非是德國人提前讓E50和E100系列出場。
當然,之所以要對這個SU85多費一點筆墨,原因很簡單,在這個時空,因為某仙人的出現,能夠適合搭載D5S的平臺多了一個,那就是MTLB36履帶輸送車。
北方工業為了滿足紅軍的需求,緊急研究將D5S和D25S裝上MTLB36底盤的方案。經過半年多的測試,D5S被很成功的裝上了MTLB36,這也就是所謂的S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