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徑,另一個鋼芯穿甲彈。而同時期水平最高的坦克炮是什麼水平呢?
以著名的螢火蟲裝備的17磅炮舉例子,該炮使用應用廣泛的APCBC彈時,能夠以884m/s的速度,在457米上擊穿140毫米(30度角)厚的雙硬度均質裝甲,在914米距離上擊穿131毫米(30度角)厚雙硬度均質裝甲。而在使用英國最好的次口徑碳化鎢芯脫殼穿甲彈時,炮口初速可以達到1190m/s,在457米距離上擊穿208毫米(30度角)雙硬度均質裝甲,在914米距離上能擊穿192毫米(30度角)雙硬度均質裝甲。
可能有不愛計算的同志依然不明所以,那麼將上面的資料翻譯一下,140毫米(30度角)等效於161毫米(九十度或者叫垂直),131毫米(30度角)等效於151毫米(垂直),208毫米(30度角)等效於240毫米(垂直),192毫米(30度角)等效於221毫米(垂直)。
很可能又有同志要說了,你給的D10的資料是1500米的,沒有一千米的穿深資料哈,這怎麼比?別急嘛,這不就有了,D10在使用BR412B在1000米距離上的穿甲資料是185毫米(垂直)。
從資料對比上看,17磅炮在1000米距離上的穿甲能力確實比D10高不少,尤其是考慮到17磅炮是76。2毫米口徑時,這種差距就顯得愈發的大了。
不過蘇聯的火炮設計師也不用汗顏,因為牛牛的這個17磅炮確實很牛,在同口徑中幾乎是無敵的存在,甚至比很多口徑更大的火炮也不妨多讓。比如二戰中穿甲威力第一位的美帝的M390毫米坦克炮和德國的KWK4371倍徑88炮,這兩位也僅僅比17磅炮稍微強那麼一點。
那麼約翰牛的這門76。2毫米口徑的坦克炮為啥這麼牛逼呢?不光是因為這門炮是牛牛精工細作的結晶,更關鍵的原因就在牛牛使用的穿甲彈上。和當時普遍裝備的APCBC(空心被帽穿甲彈,比如D10使用的那個就是,實際上17磅炮使用得最多的也是這個)相比,牛牛創造性的發明了APDS彈,這是使用碳化鎢彈芯的旋轉穩定脫殼穿甲彈,比美帝和蘇聯後來使用的APCR彈(碳化鎢彈芯高速穿甲彈)要高出一個檔次。
這麼說吧,APDS彈出膛之後,會脫掉包裹在彈芯周圍的彈託,火炮做功的大部分都集中在彈芯上,所以其初速更快,穿甲能力更強。而APCR彈則稍差,出膛之後,包裹彈芯的彈託依然跟著彈芯一起飛,其阻力大,速度要低一些,自然的穿甲威力要差。
這樣大家就清楚了,牛牛的17磅炮能有那麼好的穿甲能力,穿甲彈好是一項關鍵的原因。不光使用了碳化鎢彈芯,而且還是脫殼穿甲彈。而蘇聯的那個BR412B僅僅是APCBC(空心被帽穿甲彈),在彈種中就要比牛牛的APDS低兩個檔次,而且其彈芯還是鋼芯彈,硬度比碳化鎢低一截,哪怕是口徑更大穿甲威力也是不如(簡單的說一下穿甲彈的發展,最早的就是AP彈也就是穿甲彈,後來發現容易跳彈,就加了一個被帽改成APC,也就是被帽穿甲彈。後來發現這個被帽風阻很大,就在被帽上加了一個流線型風帽,這就是APCBC。再然後發現要想提高穿甲彈能,關鍵的是速度和彈芯的硬度,就發展了所謂的HVAP,意思是高速穿甲彈,也叫APCR。之後又在APCR的基礎上為了進一步提高速度,想出了擺脫對穿甲毫無意義的彈託結構的脫殼穿甲彈,這就是牛牛的APDS)。
所以事情就很簡單了,D10在發射APCBC彈的時候確實不如牛牛的17磅炮,那D10還有增強的潛力嗎?很顯然這是有的,比如D10在發射APCR彈的時候,1000米的穿甲能力就在兩百毫米左右,而且在未來發射APDS或者更牛逼的APFSDS彈時,其穿甲能力還可以進一步提高。這也是為什麼毛子將D10不斷改進一直用到了七十年代的主要原因,因為D10的改進潛力確實比17磅炮強得多。
說到這,就不得不再多說一句題外話,一門坦克炮少說使用十年二十年,多的使用三十年甚至半個世紀都正常(比如英國L7105),所以其改進潛力是很重要的。
而這種潛力來源於哪兩個方面呢?第一是口徑,第二是藥室。一般而言口徑大的就是比口徑小的有潛力,藥室大的比藥室小的有潛力。從發展的角度說,這兩項大的就是比小的佔優勢。比如兔子在選用三代坦克的主炮時,為啥選的是蘇系的125呢?不是因為兔子只知道照抄毛子的現成產品,也不是搞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