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英國擁有廣袤的廉價初級原料產地以及同樣廉價的勞動力資源。可能有同志又要說了,這難道不是好事嗎?誰不希望家大業大呢?
是好處不假,但是也存在著隱憂。因為資源豐富、勞動力又廉價。對於英國的老闆們來說,只要從事最簡單的農業種植和開礦就能賺大錢,既然賺錢如此簡單,何必去搞複雜的工業,何必去攀科技樹呢?
其實後世類似的例子也不是沒有,什麼中東的油老闆、拉丁美洲的委內瑞拉以及北極熊都掉進了這個坑裡。對這幾家來說,石油資源大大的有,賣原油多簡單多方便,搞工業投資大見效慢,怪累得慌的。
所以我們能看到俄羅斯一直在吃蘇聯的老本,******也不過靠著賣石油賺了點錢就收穫了人民的愛戴。可一旦石油需求不旺盛,連沙特這樣的土豪都要勒緊褲腰帶過日子。
正所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生活太優越也是有害處的,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人一旦習慣的懶惰,再想勤奮恐怕是很難的。
英國人也是如此,龐大的殖民地給了英國人無數的機會,來錢太容易讓他們忘記了祖輩積攢這點家業的艱辛,一個個的都變成了敗家子。一個個都走容易賺錢的路子,不老老實實的攀科技樹搞技術革新,轉而去賣資源或者更乾脆的玩錢變錢的金融把戲,結果優勢是越來越小,直到被後來者趕上。
前面說了,其實英國在一戰後還是有機會的,以當時英國的金融資本的力量完全可以拿出很大的一部分資金來搞技術革新,並同時對殖民地進行真正的開發(而不是簡單的搞種植業或者乾脆掠奪資源)。
但是歷史告訴我們,英國人並沒有這麼做,金融大鱷一個個是一毛不拔,而政治精英又盲目堅信前人的經驗,將自由貿易變成了教條,不可逾越半步。結果就是,進行貿易的基礎產業能力喪失而空有貿易額增長的表象,產業能力長期處於劣勢又導致貿易市場被新興國家逐漸佔領。國內市場被外國商品尤其是德國商品佔領後,又引發了國內上上下下的不滿和恐慌,經濟上的問題由此轉移到政治和外交領域,成為後來引爆英德矛盾的主要原因。
可能有同志又要說了,當年美國才是工業的NO1好不好,德國貨能讓英國恐慌,引發政治危機,那美國貨怎麼就沒有呢?這不是正好證明了英美關係是特殊關係嗎?
還真不是這樣的,當年美國因為其國內購買力更加強大,國內市場就能消化掉大部分工業產品,所以美國貨對英國市場的衝擊很小。而德國則不一樣,本來國內人口有限市場小,而國外又因為一戰戰敗殖民地完全丟光光,只能去英國市場裡打拼,所以德國對英國的衝擊更大。
其實英國人也是自己作死,如果他真能把殖民地好好發展,而不是僅僅將殖民地當成掠奪和剪羊毛的物件,其龐大的殖民地的購買能力其實是相當驚人的。可惜的是英國完全不在乎殖民地的死活,然後自己國內的產業又不做技術升級,導致空有龐大的殖民地,卻沒有多少購買能力。然後英國人又大大方方的開放一切市場,被更強大的對手擠兌之下,能不垮嗎?
這麼說吧,打垮大英帝國的不是以德國、美國為首的新挑戰勢力,而是英國的精英們。這幫人過於急功近利才導致了後面的矛盾總爆發。試想一下,一旦到了有一天,英國人既沒有了金融優勢,有沒有了技術優勢,最後賴以稱霸的軍事大棒也不給力了,他還能像之前那樣勉強靠吸殖民地的血維持生存嗎?
有同志可能會發牢騷了,你丫的唧唧歪歪說了這麼多,跟上一章有一毛錢的關係嗎?呵,還真有關係,之前說了艾德禮很天真的以為只要有了現金流不做太大的改變就能繼續維持大英帝國的老一套,而這也是他積極的對日本下刀子的根本原因。但是我們從上面的那些唧唧歪歪能看到,大英帝國完全不是因為沒有錢才倒掉的,一時的資金注入就像是輸血,確實能讓其苟延饞喘幾天,但問題是根本的問題不解決,當這些敲詐來的資金揮霍掉之後,怎麼辦?
難不成你還能一次兩次三次的敲美國的竹槓?現在是有日本戰爭賠款這個藉口,下一次呢?恐怕下一次大英帝國要麼賣身還賬要麼割地還賬。可祖宗留下的底盤是有限的,能經得起這麼一次次的折騰?更何況美國也不是大傻瓜,這一次是拿你英國沒辦法,但是過了這一次,他有的是手段讓你就範,比如說在大英帝國賴以苟延饞喘的殖民地上做文章,來一個釜底抽薪……(未完待續。)
613葉夫根尼的新工作(上)
葉夫根尼美滋滋地伸了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