翹峁�15萬,紐西蘭13萬。
如果英國人對霸權的權柄是可以隨手讓渡的,他吃撐了全面動員殖民地?
不光是動員幅度大,英國為一戰付出的代價也是沉重的,戰前,美國欠英國4億多英鎊債務,戰後則是英國反而欠美國8。5億英鎊。英國的黃金儲備因為一戰下降4200萬英鎊,海外資產四分之一在戰爭期間因為資金緊張而被迫出售。
不在乎霸權英國吃錯了藥打這一場仗?
甚至從一戰後俄國的情況也能看出英國對霸權是多麼的熱衷,當年英法兩國在1918年就秘密簽訂了瓜分沙俄的秘密條約,為了徹底的解除大英帝國霸權的威脅者——俄國,英國人為了干涉俄國革命僅1918年到1920年就投入了4600萬英鎊的相關費用。
好在是當年列強的經濟在戰後崩潰了,讓負擔巨大的英國沒能力繼續投入鉅額干涉費用才不得不罷手,才改武裝圍剿為和平演變。當年連列寧都感嘆道:“儘管存在資本主義的包圍,但我們已經基本能在國際上生存下去了。”
上述總總只能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英國是絕不願意將霸權相讓的,既然如此英國和美國之間的權力轉移也就不存在什麼和平禪讓了,而是赤果果的權力之爭。英國是輸掉了這場權力之爭,不得不向美國低頭。至於所謂的英美特殊關係,不過是英國人拿來麻痺自己以及美國人給英國人一個臺階下而已。
那麼英國人究竟是什麼時候輸掉這場爭霸的呢?在李曉峰看來,英國人不是1947年輸掉霸權的,也不是1945年,而是再往前推二十年的1925年。
1925年是個很關鍵的年份,雖然這一年並沒有發生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但是這一年卻是一個分水嶺。在這一年之前到一戰結束的那一刻,其實是歷史大神留給英國寶貴的調整時期。這個階段英國雖然因為戰爭受創嚴重,但是長達五年的時間完全可以做一些事兒的。如果抓住這五年進行變革,英國未嘗沒有延續霸權的可能。
可惜的是,1920年到1925年英國人什麼都沒做,然後從1925年到1935年還是在打瞌睡,這十五年揮霍掉的不僅僅是時光,而是大英帝國的最後的生機。
那十幾年的英國和之前一百年的英國沒有任何變化,老邁的紳士堅持著以往的傳統,越來越不合時宜,直到被淘汰。那些年的英國頑固的堅持帝國主義路線和自由貿易的教條,外交政策依然是千年雷打不動的維持大陸均勢原則。
說實話,這些都不合時宜了。帝國主義的什麼就不去批判了,維持大陸均勢的外交政策也不廢話,這兩點已經說過太多太多。現在說點經濟上的內因。
思維僵化和盲目自由就是英國經濟的死穴。由於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所以英國的精英們始終處於一種自我滿足的狀態的中。亞當斯密和李嘉圖等英國經濟學家所提出的自由主義經濟理論在英國幾乎等於是經濟學聖經,是絕對不能違反和褻瀆的。
所謂的自由主義經濟理論,其核心是強調限制政府行為、減輕稅負和自由貿易。19世紀這一理論是符合客觀現實的,所以我們能看到英國取得了空前的成就。不過這一理論的實現也是客觀建立在英國首先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擁有超越其他國家的技術優勢這一前提之下。
只不過等到了19世紀末,這種技術優勢已經喪失殆盡,英國的工業能力和技術更新速度已經被美國、德國超越,繼續推行低稅、不干預的經濟政策幾乎等於在產業競爭上放任自流。19世紀中後期到1900年,美國的關稅稅率大概保持在40%到50%之間,這一政策有效的保護了美國國內的產業,使其獲得了超越英國產業的基本環境。比如在1869年美國國內來自外國的進口成品佔據市場份額大概是14%,而到了1909年時,這個數字就只剩下6%。
再反過來看英國,1880年之後的十年間,進口額的增長了大約7倍,英國從之前的出口國變成了國外商品的最大銷售市場。變成人家的商品銷售市場基本上也就等同於宰,這在國際經濟體系中是處於完全被動的位置,按道理說以英國精英們的智力,不會看不到這是很要命的事情,但現實卻是英國人幾乎對此熟視無睹。
為什麼呢?原因還是出在日不落帝國上,經歷過拿破崙時代、一戰洗禮的大英帝國獲得了全世界最廣袤的領土,截止到1931年英國共獲得了大小殖民地59處,殖民地總面積達到了驚人的3480萬平方千米,所轄人口總數也達到了4。63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