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蘇東集團陣營以及共產主義意識形態的需要,英美之間確實有很多共同話語。而且英國也確實損失慘重、帝國搖搖欲墜,為了防範德國再次崛起以及應對蘇聯的挑戰,英國確實需要美國的幫助。
但是,英美的特殊關係雖然有上述現實基礎,但所謂霸權的“和平禪讓”卻僅僅是修飾性的說法,說白了就是春秋筆法。英國兩國之間在新舊霸權興衰的關鍵時刻雖然沒有發生過熱戰,但不意味著兩國沒有為維護或者獲得霸權進行艱苦卓絕的戰爭,英國作為兩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參戰國,毫無疑問一直就是在為維護霸權而戰。
也就是說英國人絕不是心甘情願的將權柄交給美國的,如果英國人真有這麼好說話,拿破崙時代以及一戰和二戰根本就不會發生——反正英國不在乎霸權,隨手交出去不就完了。
可問題是,英國人有這麼大方?當年幹拿破崙英國人可是大出了血的,反法聯盟之所以能一次次的形成那是因為英國人在掏腰包,幾乎每個加入反法聯盟的國家都能從英國那裡拿到經濟援助。沒有英國人出錢,俄國人出兵,反法聯盟尼瑪就是一個笑話。
再看一戰,整個戰爭期間英國投入了史無前例的670萬大軍。大英帝國的各個自治領、殖民地也動員了起來,為戰爭貢獻了大量的軍隊和勞工,僅尼珀爾就有5。5萬餘名廓爾喀士兵加入到英屬印度軍隊中作戰。在主要殖民地中,印度貢獻了140萬軍隊,加拿大供應了63萬、澳大利亞提供了41。5萬,南非提供15萬,紐西蘭13萬。
如果英國人對霸權的權柄是可以隨手讓渡的,他吃撐了全面動員殖民地?
不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