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戶大戰之後,幕府重振聲勢,德川慶喜在明軍的協助下,轉守為攻,相繼奪回了數座重鎮,並在7月初,開始向天皇所在的京都採取戰略包圍。
對日本的干涉只是曾紀澤對外擴張的一個小小試探,只要打斷了日本維新的腳步,使這個國家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仍處在幕府的腐朽統治之下,以為大明爭取到更多的崛起時
麼,這個小小的島國便不會對大明構成實質性威脅。
而在出兵日本的同時,曾紀澤的關注的重點首先還是國內的發展。
68年7月,經皇帝批准,國務院正式成立一個新的部屬,名為“鐵路規劃部”,宣告曾紀澤大建鐵路的決心。
伴隨著鐵路規劃部的成立,一系列促進鐵路發展的法案也相繼出臺,國家徹底放開修建鐵路的限制,允許私人投資鐵路,採用“私人投資、政府援助”的方式構建國家鐵路體系。
在國家政策的鼓勵下,全國各地許多的富豪商人們都從中看到了商機,他們或獨自出資,或聯合集資,大大小小的鐵路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全國各地,尤以沿海沿江等省的商人們最為積極。
不久之後,鐵路劃局公佈了國家鼓勵建造的幾條主幹線。
正在建設中的京滬線,即北京,南及上海,途經天津、濟南、徐州、南京等地。
京武線,起於京,終於武昌,途經安慶、九江等長江中下游城市。
同武線、起於大同,終於武昌,途經原、鄭州等地。
滬廣線,起於上海,終廣州,途經杭州、金華、溫州、福州、廈門、頭等東南沿海城市。
京廣線,起於南京,終於廣州,經蕪湖、安慶、九江等長江下游城市,再經南昌、株洲等市。
京海線、起於北京,終於海參崴、途經錦、瀋陽,哈爾爾濱等地。
全國的鐵路規劃,大體上在南方是以廣州、上海等經濟發達城市為中心,建立起南北、東西、沿海相貫穿的三角形主幹鐵路線。
而在北方,則以北京作為鐵路樞紐,重點著眼於加強對東北的控制。中部則以武昌為樞紐,以加強北方與南方,以及中東部的連線。
至於西部等省,由於地理位置的複雜,對鐵路修建的難度要求很高,故暫時未能納入第一期的鐵路網構建中。
這幾條大的主幹鐵路建設工程,政府將對中標的公司給予各方面的支援,對於沿途所經過的土地,屬於國家所有的土地,政府將無償的轉讓。需要徵用的土地,政府將補貼所支出的徵地補償金。
同時,國家將發行鐵路債,以國家的名義做擔保,籌集公共資金,對於資金不足的公司,適情況給予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的政府投資,但在鐵路建成之後,鐵路公司仍將擁有鐵路的所有權,政府的投資將以股份的形式,返還給債擁有者,使之可以從鐵路公司的盈利中得到分紅。
在公佈建設主幹線路的同時,鐵道規劃部也表明,凡私人的鐵路公司,無論想在任何一地修建鐵路,國家都將在給予寬鬆的審批,這使得更多的小規模公司參與到二三線城市的支線鐵路建設中來。
而那些願意在規劃部倡導的線路上投資的公司,政府還將給予更多資金以及政策上的幫助。
經過多年開化教育,尤其是以報紙的宣傳之下,大明的子民們眼界已比幾年之前有了飛躍,稍有點見識的人便知道,修鐵路將會帶來巨大的利潤,所以鐵路計劃一出,民間投資的熱情是空前的高漲。
但各家鐵路公司不缺修鐵路的資金,缺的卻是修鐵路的技術與人才,儘管在修建京滬線的這兩年間培養了不少本人才,但要進行如此規模宏大的鐵路網建設,光憑這些人才是遠遠不夠的。
在這個時候,大明只有將目光投向國外。在政府的牽線搭橋下,各鐵路公司都開始向全世界招標,邀請外國的工程隊參與進來。
大明要修鐵路的訊息傳出,歐美國家都想從中獲利,他們曾數度請求與明方組成合資公司,共同修建鐵路,並參與到建成後的運營管理中來,但卻被曾紀澤堅決的拒絕了。
作為國家的將來的生命大動脈,曾紀澤是絕不會允許外國人掌握控制權的,所以他寧肯大明自己勒緊腰帶湊錢修,也不稀罕國外的資本。
不過,外國人投資不允許,參與修建卻是大大的歡迎,其中巨大的利益,誘使許多國家的鐵路工程公司前來競標。
英國人對大明政府施加了不少壓力,而為了感謝當初明俄戰爭時英國人的支援,曾紀澤只好將三分之一以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