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喜的馬成熾想起了什麼,忙道:“皇上,這雜交水稻的名字怪不聽的,百姓們都吉利,請皇上給賜個吉祥的名吧。”
曾紀澤沉思了片刻,道:“這水稻在國家興隆,天下太平之時而生,就叫它‘隆平稻’吧。
”(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www**m,章節更多,支援作者,支援正版閱讀!)
第二百七十九章 大動脈
在大明這趟變革的列車開始加速執行時,在大明的島國日本卻正處於歷史的十字路口。
1853年,美國海軍率領艦隊進入江戶灣,要求與德川幕府談判,在武力的脅迫下,次年,日本被迫與美簽訂了神奈川《日美親善條約》,同意向美國開放除長崎外另外兩個港口,並給予美國最惠國待遇等。
日本從此被迫開國,接踵而來的便是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德川幕府再度成為日本社會討伐的目標。同時,日本封建陣營出現分化,中下級武士中要求改革的分子形成革新勢力,號召尊王攘夷。在此口號下,他們展開了要求改革幕政、抵禦外侮的鬥爭,進而發展為武裝倒幕。
在英法列強的幕後支援下,倒幕派與幕府間進行了長達數年的戰爭,在1866年的第二次長州蕃戰爭中,幕府軍遭到慘敗,形勢開始向倒幕派有利的方向發展。
1867年,日本孝明天皇死,明治天皇繼位,旋即下達討幕密,雙方同年1月在京都附近展開激烈的戰鬥,德川慶喜敗走江戶。天皇軍遂大舉東征,兵臨江戶,德川幕府已經走到了滅亡的邊緣。
歷史上,明治政將在這一年完成日本事實與形式上的統一,重奪大權,並於次年頒佈山寨版的《五條誓約》,拉開傳說中的“明治維新”大幕。
這一場政治革命,無論對日本歷史,還是世界歷史,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當然受到影最大的自然就是中國自己。
明治維新使得日本國力迅速上,僅僅在維新的六年之後,日本即開始蓄謀向亞洲鄰國進行侵略擴張。
1874年出兵侵略臺灣、1875年裝入侵朝鮮、1879年併吞琉球……至80年代末侵略中國和朝鮮為主要目標的大陸政策基本形成,乃至其後的甲午戰爭,獲得空前的成功。
日本實乃中國近代以來外地根源。
當然。曾紀澤已經改變了歷史。他當然會允許這樣地悲劇發生。
他不會坐看日本維新成功國力劇增。然後雙方來一場決戰。再以勝利者地姿態。逼迫日本割地賠款。這除了能獲得滅紅警電腦人地快感之外實是很愚蠢地作法。
與其放任敵人崛起。倒不如將威脅扼殺在搖籃裡。
所以。早在一年之前。曾紀澤就派使者前往日本。秘密地與幕府首領德川慶喜進行談判。表示大明願出兵幫助幕府掃滅倒幕派為交換條件。大明將仿照美國日本簽訂一個《明日親善條約》。
當時地幕府實力仍然強大。德川慶喜自以為有法國人地支援平定倒派幕那幫子泥腿子。
但日本乃彈丸小國,當時的列強也沒怎麼把它當回事國人所謂的支援,無非是走私點軍火,派軍官幫他們訓練下軍隊,僅此而已。
何況,倒幕派後面也有英國人的支援,且受到全國大部分中下層人士的擁護,所以在短短一年的時間內,幕府軍一敗再敗,德川慶喜只能龜縮回江戶,巴巴的等著討幕的大軍前來抄他的老窩。
這個時候,大明本著友好的態度,舊事重提,德川慶喜別無選擇,只好同意與大明合作,於是,雙方經過短暫的談判,以最快的速度在江戶簽訂了《明日親善條約》。
1868年5月中旬,一支由五千人明軍組成的“志願軍”,在打著商船旗號的北海艦隊護送下,由海參崴起航,幾天之後登陸日本江戶。
明軍正規軍的參戰,徹底改變了日本內戰雙方的實力對比,這支武裝著最先進槍炮,經過西式訓練和明俄戰爭錘鍊的軍隊,戰鬥力豈是日本這些還在用舊式火槍作戰的泥腿子們可比的。
更何況,倒幕派總兵力也不過一萬七千人,明軍與幕府軍總合起來也有一萬三千多人,在兵力上也不佔優勢的情況下,倒幕軍的失敗是可想而知的。
果不其然,5月十七日的江戶東郊大戰中,連戰連捷的倒幕軍突然遭遇到明軍,只片刻之間,他們便被明軍強大的火力和詭異的作戰方式給打蒙了。
二十分鐘後,倒幕軍全線潰退,明軍在幕府軍的配合下全線出擊,倒幕軍大敗而歸,死傷達一萬之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