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有文化,咱們只需設一定規模的學校,培養所需的人才便是了,全民普及教育,未免有些浪費資源。”丁日昌道出了他的看法,與大多數人的臣僚眼光相同。
曾紀澤與這些人的看法恰恰相反,全民普及教育固然是一個很大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來說,甚至會是國家財政的“負擔”,而且一名孩童從小學到中學,再從中學到大學,培養週期往往耗費十幾年的時間,這就是丁日昌所說的“回報期長”。
但一個真正有遠見的政治家一定會明白,儘管全民教育投入大,回報期長,但其回報卻是巨大的,無可比擬的。在曾紀澤看來,中國近代資產階級革命的失敗,內在的最大原因便是未能普及全民教育,當數億人民尚處於愚昧之中時,又怎麼能期待他們不踏上狂熱虛無主義的賊船呢。
而日本崛起了,就是因為明治維新把振興教育作為重中之重。當一個國家大多數民智被開啟時,那種對富強、民主、文明、自由的追求是任何暴力機器都阻擋不住地,而這種執著的追求,正是一個國家強大的動力所在。
曾紀澤並沒有責怪他,只是笑了笑,道:“這就好比你有一個漁塘,還有十兩銀子,你把其中三兩買魚苗。七兩蓋你家的大瓦房。接下來賣魚掙的錢,你再拿三成買魚苗,七成置傢俱,慢慢的。你房子也有了,魚也有了,看起來你很寬綽。”
“但你也可以換一個思路,咱先不住瓦房,忍一忍住草屋。把十兩銀子全去買魚苗,掙來的錢再去買更多的魚苗,然後,當若干年過去後,你突然發現,自己不僅僅有錢蓋房子了,甚至可以進城裡買豪宅。還可以娶好幾房小妾。而你家周圍那些急著蓋瓦房地人,現在有的依然只是瓦房而已。”
曾紀澤先給他編了一個故事。然後才扯向正題:“教育固然有你所說的那些姑且認為是缺點的東西,但依本王看。教育正如後者地養魚方式,那才是使一個國家富強的根本。正如平地起高樓。教育就是最下面的地基,教育不興。咱們就算建再多的工廠,造再多的槍炮,總有一天,這座高樓大廈也會轟然倒塌。”
“王爺,你地解釋固然有理,但臣還是想不太通。”丁日昌仍是心懷疑惑。
曾紀澤道:“革新之業,本就非你等深通,就算是本王,許多事也只有踏著石頭過河,所以既然想不通,尋就不必多想,就用將來來證明本王今日的決策吧。”
曾紀澤目光深遠。算無遺策。這是東繫上下都熟知地。這也是他實行了諸多舉措。雖然眾人多有質疑與反對。但最後都還是採取了積極支援地態度。因為他們深信著他們地吳王。深信他無論做出怎樣地決策。都將是英明正確地。他們之所以暫時不理解。是因為他們乃凡夫俗眼。無法如吳王那樣洞察深遠罷了。
“臣明白了。臣雖然現在無法領悟王爺地用心。但臣終有一日會領悟。只要是王爺地決定。臣必全力執行。”丁日昌表明了他地態度。
對於其他人地質疑。曾紀澤自然沒有功夫去一一解釋。但他手中現在有了報紙這個絕佳地宣傳工具。自然要充分地利用。於是曾紀澤又先後在《明報》發表了數篇關於教改地文章。回應政府民間地各種質疑。
在教改方案公佈不久。曾紀澤即與馮桂芬容閎等人議定了在江蘇政府控制區域興建五所大學。這五所大學分別是:
徐州。徐州礦冶學堂。蘇州。蘇州商業學堂。蘇州兵工學堂。上海。上海船舶技術學堂。上海水師軍官學堂。
這五所新建學堂分別涉及了礦、商、軍、船等多個重點行業。興辦地區也是因地置宜。便於與當地工商業相結合。加上原先創辦地復旦公學堂和同濟醫學堂。江蘇省將擁有七所高等學府。
這其中,曾紀澤對復旦公學堂的期望與投入是最大的,該校成立數年來,政府對該校的投資也在連年追加,師資力量和學校規模也在不斷的擴大。
美國有哈佛大學,號稱美國的智慧與精神所在,曾紀澤希望復旦公學堂能夠成為大明的哈佛,為將來大明乃至中國的發展與振興,擔負起智慧頭腦的重任。
復旦公學堂的第一屆畢業生的畢業之期馬上臨近,而這些人也早就成了江蘇省從政府到民間爭搶的人才,全部兩百名畢業生的就業方向早在半年前就已確定,而這些人除了部分進入省政府以及下屬的工商企業工作外,大部分人都志願加入即將實施的各項革新之中,而曾紀澤在《明報》中關於教育的幾篇文章,則是驅使不少畢業生投入到教育事業中來。
浙江,杭州外圍,楚軍大營。
啪!左宗棠將那份大明